“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年11月,72岁的坂本幸雄接过紫光集团

笑蓝说 2025-10-10 14:38:32

“我就是要来中国报仇的!”2019 年 11 月,72 岁的坂本幸雄接过紫光集团聘书时,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揭开了他与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积怨。   2024年东京半导体峰会现场,77岁的坂本幸雄起身发言,手指向大屏幕上中国DDR5芯片的测试数据,胸前别着两枚徽章。 一枚是紫光集团的银色标识,另一枚是泛着铜绿的尔必达旧徽章,金属边缘被摩挲得发亮。 “十年前,有人说亚洲造不出顶尖存储芯片,现在中国做到了。”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台下曾经质疑的美国同行,此刻无人再打断。   2019年12月,坂本幸雄刚到北京,就把办公室的书架塞满了资料。最上层放着尔必达2012年的破产清算文件,每一页都有他用红笔标注的细节; 中间是中国芯片企业的技术短板分析,贴满了彩色便签;最下层则是他亲手绘制的DRAM研发路线图,从DDR4到DDR5的关键节点,都圈出了具体时间。 每天清晨七点,他会准时坐在桌前,先翻一遍尔必达的旧文件,再开始当天的工作,助理说“坂本先生总说,记住过去的教训,才能少走弯路”。   2020年夏,合肥晶圆厂的设备调试遇到难题。进口光刻设备的参数始终达不到预期,美国供应商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提供支持。 坂本幸雄带着中国工程师,抱着尔必达当年的设备手册,逐行比对代码。有天凌晨三点,他突然在手册里找到相似案例,当即打电话叫醒团队,赶到车间修改参数。 当第一片合格的DDR4芯片生产出来时,他把芯片放在掌心,对着阳光看了很久,说“这比当年尔必达做出第一片DRAM时,更让我安心”。   1989年,38岁的坂本幸雄在尔必达主导研发1M DRAM芯片。那时日本半导体势头正盛,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个月,每天只睡三小时,最终把芯片良率从60%提升到95%。 产品上市那天,东京街头的电子店排起长队,美国客户主动上门谈合作。可没过两年,美国就发起反倾销调查,要求尔必达提高出口价格,还限制技术出口。 他记得1992年去硅谷谈判,美国企业代表笑着说“你们的技术再好,也离不开我们的设备”,这话像根刺,扎在他心里很多年。   2021年,坂本幸雄在紫光推动建立“存储技术实训基地”。他亲自编写教材,把尔必达几十年的研发经验拆成200多个实操案例,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每个环节都带着学员动手操作。 有个22岁的中国实习生,第一次焊接芯片时手发抖,他握着实习生的手,一点点调整角度,说“当年我第一次做这个,也焊坏了三块芯片”。 三年里,基地培养出500多名技术骨干,很多人后来加入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成了研发主力。   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DDR5芯片进入量产阶段。测试那天,坂本幸雄全程守在车间,当数据显示芯片性能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时,他给远在日本的老同事打了个电话。 老同事问“你当年的‘仇’报了吗”,他笑着说“不是报仇,是证明了技术垄断终会被打破”。 那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翻出尔必达的旧徽章,用软布擦了又擦,放在新芯片的包装盒里,写下“献给所有坚持自主创新的人”。   现在,坂本幸雄依旧保持着每天工作12小时的习惯。他的办公室里,新添了一个玻璃柜,里面放着中国不同阶段的存储芯片; 从最初的DDR4到最新的3D NAND Flash,每块芯片下面都贴着标签,记录着研发团队的名字。 每周他还会去合肥、深圳的晶圆厂,穿上防尘服钻进车间,和工程师讨论技术细节,偶尔还会拿出尔必达的旧设备手册,分享当年的经验。   2024年的东京峰会上,有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帮助中国”,他指着胸前的徽章说“我帮助的不是某个国家,是所有不想被技术霸权束缚的人。 当年尔必达没能做到的,现在中国做到了,这就够了”。峰会结束后,他要赶回北京,参加一个新的研发项目启动会,口袋里装着刚打印好的技术方案,上面写着“下一代存储芯片研发计划”。 对他来说,芯片之路没有终点,只要还能站起来,就要继续往前走,为了那些曾经的遗憾,也为了更多未来的可能。 信源:国产半导体再传好消息,日本75岁芯片专家投奔中国,美媒酸了——老叔社会观察

0 阅读:6

猜你喜欢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