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准噶尔的底子早在明末就打下来了,到了康熙年间,首领噶尔丹已经把势力范围扩到了新疆、青海、西藏,连中亚不少地方都归他管,地盘大得很,区域里的人口有500万之多,军队更是达到30万人,手里还有沙俄给的火绳枪和欧洲技术造的火炮,实力一点不比清朝弱。 准噶尔与清朝的矛盾并非单纯的疆域争夺,更涉及到对蒙古各部的宗主权之争。明末清初时,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通过联姻、征战等手段,逐步统一卫拉特蒙古各部,建立起准噶尔汗国的雏形,而清朝自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推行“满蒙联姻”政策,试图将蒙古各部纳入统治体系,两者在蒙古草原的影响力争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康熙年间,噶尔丹凭借沙俄支持的火器装备,多次率军东进,甚至在1690年兵临乌兰布通,距离北京仅七百里,直接威胁清朝核心统治区。虽然后来康熙三次亲征,在昭莫多战役中击溃噶尔丹主力,迫使其自杀,但准噶尔汗国并未就此覆灭,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迅速重整实力,不仅控制了天山南北,还在1717年派兵入侵西藏,推翻了清朝扶持的拉藏汗政权,这使得清朝不得不再次出兵西藏,历经数年才重新稳定当地局势。 雍正时期,清朝与准噶尔的冲突仍在持续。1727年,准噶尔军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清军阵亡将士超过七千人,这是清朝与准噶尔战争中损失最惨重的一役。虽然后来清军在额尔德尼昭战役中扳回一局,但始终未能彻底击败准噶尔,双方最终在1739年签订和约,划定边界,暂时维持了均势。这种长期的军事对峙,让清朝三代君主都将准噶尔视为心腹大患,也为乾隆时期的彻底征伐积累了历史动因。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去世,汗国陷入内乱,诸子为争夺汗位互相残杀,短短十几年间更换了四位可汗,内部统治秩序彻底崩溃。同时,准噶尔境内又爆发大规模天花疫情,人口锐减,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为乾隆平定准噶尔提供了绝佳时机。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派大军兵分两路出征准噶尔,此时的准噶尔早已四分五裂,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清军仅用三个月就攻占了准噶尔汗国都城伊犁,俘获了当时的可汗达瓦齐。 但清军的胜利并未带来长久和平,原本投降清朝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因不满清朝对其权力的限制,在1756年发动叛乱,重新集结准噶尔残余势力对抗清军。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不仅让清朝前期的战果付诸东流,还导致清军多名将领阵亡,乾隆震怒之下,下令对参与叛乱的准噶尔部进行严厉镇压,这才引发了后来的“屠尽男丁”之举。从历史背景来看,乾隆的极端手段虽充满血腥,但也与准噶尔长期反复的叛乱、以及清朝为彻底解决西北边患的战略考量直接相关。 平定准噶尔之后,清朝将新疆正式纳入版图,设立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同时推行屯田、移民等政策,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治理。这一举措不仅结束了西北地区长达近百年的战乱,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奠定了近代中国西北疆域的基本格局,对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乾隆时期对反叛准噶尔部的残酷镇压,也成为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事件,反映出古代王朝在边疆治理中存在的局限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380年,朱元璋要对丞相胡惟庸痛下杀手,胡惟庸情急之下痛骂朱元璋:“朱和尚,你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