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论是在金砖国家还是上合组织,都不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反对美国的霸权了,不仅如此,印度可能在美国的授意下在印太地区采取行动,从而影响金砖国家共同对抗美国霸权的合作,印度商务与工业部长戈亚尔表示,中印两国正在就稀土问题进行磋商。 印度在多边组织里的姿态,从来都带着强烈的投机色彩。2025年7月巴西金砖峰会上,卢拉本来想牵头推动成员国之间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对依赖能源进口的印度来说本是好事,但莫迪直接缺席,只派外长苏杰生到场应付,这种消极态度直接导致金砖国家“去美元化”议题推进受阻,而当时美国正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拉拢印度在新能源领域合作,莫迪的缺席很难说与美国的利诱无关。 从历史脉络看,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转变并非偶然。2020年后,美国为强化“印太战略”,不断向印度释放利好,不仅加大对印军售规模,还推动印度加入“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给予其在半导体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这些利益输送让印度逐渐偏离金砖国家“抱团应对霸权”的核心目标,转而将自身利益与美国主导的阵营绑定,甚至在涉及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利益的议题上,频繁做出与美国立场一致的选择。 稀土问题的磋商更能体现印度的投机逻辑。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而印度虽拥有一定稀土储量,却因技术落后难以实现规模化开采与加工。戈亚尔提及的中印稀土磋商,表面是双边资源合作,实则暗含印度的博弈意图——它既想从中国获取稀土加工技术以填补自身产业短板,又想以此作为向美国示好的筹码,向美国证明其在关键资源领域对中国的牵制能力,这种双向获利的盘算,完全符合其长期以来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的行事风格。 这种投机倾向已对多边合作产生实际影响。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印度曾以“安全关切”为由,阻挠成员国间跨境能源管道项目落地,而该项目本可降低成员国对美元结算能源贸易的依赖,间接削弱美国金融霸权;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项目审批中,印度也多次对涉及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提案提出异议,导致部分急需资金的项目延误,这些行为与美国打压新兴多边机制的诉求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从本质上看,莫迪政府的选择是其“大国雄心”与现实利益失衡的结果。印度一直渴望成为全球政治中的“关键力量”,却不愿承担推动多边合作的责任,反而试图通过依附美国获取短期利益。但历史经验表明,依赖霸权国家的支持难以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且会失去发展中国家的信任——此前印度在粮食安全议题上曾获得金砖国家的集体支持,如今其背离合作的举动,已让部分成员国对其产生质疑,长期来看不利于印度在多边舞台上的话语权构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论是在金砖国家还是上合组织,都不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
微笑着前行
2025-10-10 06:59:4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