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最近,中方铁矿采购方突然暂停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的订单。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必和必拓非要对中方钢企涨价15%,还强行要求用美元结算。 (信源:腾讯网——美媒爆料:中国暂停采购澳大利亚铁矿,因议价权产生分歧) 我国这波停购精准打击——只停美元结算的订单,人民币现货交易还留着,明摆着就是 “不惯你这毛病”。 先说说必和必拓的 “迷之自信” 从哪儿来。作为全球顶级矿企,它一直是咱们国家铁矿石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每年对华出口 1.2 亿吨铁矿,占咱们进口总量的近 10%。可能是仗着 “不愁卖”,最近的操作越来越过分。 9 月初就有钢企发现,必和必拓供应的 “金布巴粉” 铁矿,铁含量从 62% 降到了 58%,杂质反倒多了 10%,但价格一分没降,还维持在 130 美元 / 吨。 这意味着钢厂炼一吨钢的成本要多花 150 元,全国钢企一年得多掏 800 亿,简直是 “以次充好” 还敢加价。 到了 9 月中旬的长协谈判,矛盾彻底爆了。必和必拓张口就要涨价 15%,把长协价提到 109.5 美元 / 吨,理由是 “全球能源成本涨了”。 可当时青岛港的现货价才 80 美元 / 吨,这 30 美元的差价纯属漫天要价。 更气人的是,它还死活不接受人民币结算,非要用美元,哪怕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早就开通人民币通道了。 这时候中方的反击就来了:9 月 30 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直接通知全国钢厂,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铁矿,连已经装船的 12 艘货轮都暂缓接卸。 消息一出,必和必拓股价当天就跳水 3.2%,澳大利亚总理都急着出来说 “遗憾”,这反应说明他们是真慌了。 可能有人会问:“咱们每年要进口 12 亿吨铁矿,占全球 75% 的量,停购了会不会影响自己?” 这里得科普个关键知识:为啥现在咱们敢跟必和必拓叫板? 核心是咱们有三大底气。 第一是 “集中采购有力量”。以前国内钢厂各买各的,容易被矿企 “逐个击破”。现在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 40% 的铁矿需求,形成 “买方联盟”,说话自然硬气。这次统一停购,直接打破了 “买得越多、价格越高” 的怪圈。 第二是 “替代来源够多”。咱们早就布局了多元供应,巴西淡水河谷的进口占比已经从 2019 年的 20% 升到 32%,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的产能也提到了 85%。加上国内港口还有 1.4 亿吨库存,短期根本不愁没矿用。 必和必拓失去咱们这个大市场,75% 的对华出口量找不到替代买家,损失比咱们大得多。 第三是 “人民币结算有底气”。必和必拓死扛美元,其实是跟华尔街资本绑在一起——摩根大通持有它 11% 的股份,美元结算是维护美元霸权的重要一环。 而咱们这次 “停美元、保人民币” 的操作,就是明确信号:接受人民币就能保住市场,不然就等着被淘汰。现在中澳已经启动 50 亿美元的人民币结算试点,明年可能突破 200 亿。 有人可能不懂,用人民币还是美元结算,差别真有那么大?当然大!以前 85% 的铁矿进口用美元,人民币一贬值,钢厂就得吃汇兑损失,2024 年就有企业因此多花了 6.4 亿美元。 而且一直用美元,还得看别人脸色,万一遇到 SWIFT 制裁就麻烦了。推动人民币结算,既能省钱,还能掌握更多主动权。 现在看,必和必拓的日子不好过了。它的黑德兰港已经积压了 800 多万吨铁矿,想转卖给印度、日韩,得折价 10%-15% 才能出手。 更关键的是,铁矿石业务占它总营收的 62%,失去中国市场,季度利润可能下滑 24%。有机构分析,它 75% 的概率会妥协,毕竟损失太大了。 这事本质上不是简单的 “买东西砍价”,而是咱们从 “被动买单” 转向 “制定规则” 的关键一步。以前国际矿企说涨价就涨价,说用啥货币就用啥货币,咱们只能忍。 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用 12 亿吨的需求体量告诉全世界:合作可以,但得讲规矩 —— 品质要配得上价格,结算方式得互相尊重。 网友们看得门儿清:“这波反击太漂亮了,就该治治他们的傲气”“不是不能买,是不能当冤大头”“人民币国际化就得这么一步步来”。 确实,这次对必和必拓的精准打击,不仅能逼它回到谈判桌,还能给其他矿企立规矩,以后想 “薅羊毛” 得先掂量掂量。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必和必拓会低头接受人民币结算吗?咱们推动铁矿石 “去美元化”,还会遇到哪些挑战?评论区聊聊,也为咱们的 “买方底气” 点个赞,毕竟在国际贸易里,有实力才能有话语权!
澳大利亚急了!在我们下达暂停购买必和必拓(BHP)铁矿石之后,澳大利亚出来回应了
【33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