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10枚炸弹,正当他要剪第11枚的引线时,炸弹竟突然爆炸! 2003年9月1日早上7点,齐齐哈尔萨拉伯尔酒店后厨的煤气阀旁,厨师老李伸手去拧开关时,指尖突然碰到个硬邦邦的东西。 缠着黑胶带的塑料盒上,露着两根红色引线,盒面绑着个正在走针的闹钟,指针离11点只剩不到两小时。他吓得腿一软,连滚带爬冲出去喊人,“有炸弹!”的喊声很快让整个酒店乱了套。 此时的于尚清刚到家半小时,前四天在绿博会安保现场连轴转,眼窝陷得厉害,妻子杜长君刚把热粥端上桌,他手机就响了。 是局长的声音,透着急:“老于,萨拉伯尔发现定时炸弹,绑在煤气管道上,你赶紧来。”他放下粥碗,抓过外套就往门口走,瞥见鞋柜上儿子部队发的迷彩胶鞋,弯腰换了鞋; 这鞋防滑,之前拆弹时穿过一次,心里踏实。杜长君追着喊“要不要带点工具”,他已经拉开了门,“局里有,放心”,话没落音,摩托车引擎声就远了。 到酒店时,警戒线已经拉了三层,外围围满了人。于尚清跟局长简单问了情况,往后厨方向看了眼,能闻到淡淡的煤气味。 “其他人撤到50米外,我进去。”他说这话时,手指在口袋里摸了摸——早上出门前,他把一张电路图折了两折塞在里面,背面写了几行字,是给家人的话。 同事想跟他一起,被他摆手拦住,“煤气管道要是炸了,范围太大,多一个人多份险。” 穿好防爆服,他提着工具箱走进后厨。闹钟“嚓嚓”的声音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楚,离爆炸只剩40分钟。 炸弹绑得很紧,黑胶带缠了一圈又一圈,他蹲下来,慢慢把胶带扯开,眼睛盯着引线的颜色。 红色是火线,蓝色是零线,跟他之前拆过的不一样,这枚炸弹的引线还接了根细铁丝,应该是防拆装置。 他屏住呼吸,用镊子一点点把铁丝挑开,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滴在防爆服上没声响。10点58分,他剪断最后一根引线,抱着炸弹往酒店外跑,到空地上用防爆毯盖住,才敢喘口气。 当天他又拆了两枚,每拆完一枚,都当场销毁,怕留下隐患。中午趁间隙给家里打电话,杜长君问他啥时候回,他声音哑着说“忙完就回,你跟孩子别等我”,没提拆弹的事。 第二天一早,酒店又发现7枚炸弹,分布在走廊、储藏室和电梯间。于尚清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3点,拆到第11枚时,在酒店三楼的楼梯间。 这枚炸弹比之前的小,但引线更细,他蹲下来刚要剪,突然听到“滋滋”的电流声,是他没注意到,炸弹里还藏了个微型触发装置。没等他反应,“嘭”的一声巨响,浓烟瞬间裹住了他。 同事冲进去时,于尚清趴在地上,防爆服的袖子炸破了,右手血肉模糊,拇指和食指已经不见,脸上全是玻璃碴子,左眼睁不开,嘴里哼着“炸弹……拆完没……”。 送到医院时,医生说伤太重,全身近百处伤口,玻璃碴子有的嵌在骨头缝里,有的扎在神经旁,左腿还骨折了。 当天下午,他被转去北京的医院,两次手术下来,左眼还是没保住,右耳也听不见了,右腿因为神经受损,以后得拄拐。 2004年春天,于尚清出院回齐齐哈尔。每天早上,杜长君都会用牙签帮他挑皮肤表面冒出来的玻璃碴,有的小碴子一挑就出来,有的得用指甲刀夹,疼得他额头冒冷汗,却从不喊一声。 有次儿子看到他枕头下的止痛药瓶,问他疼不疼,他笑着说“这点疼算啥,当年拆弹比这惊险多了”。单位想让他去档案室整理资料,他不肯,说“我懂排爆,能教年轻人”。 后来公安局组建防暴队,他主动去当教练,带着炸弹模型,手把手教队员识别炸药类型、判断引线。 他的右手只剩三根手指,拿模型时不太稳,就用左手托着,慢慢讲“剪引线要快但不能慌,先看清楚有没有触发装置”。 队员们都知道,他讲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用命换的。闲下来时,他还爱帮着修警车,有次一辆警车打不着火,他蹲在车底,用受伤的手拧螺丝,修了半个多小时,站起来时腰都直不起来。 当年爆炸震移位的腰椎,一直没好利索。 2010年冬天,他腰椎突然疼得走不了路,去医院检查,医生说需要装钢钉。手术后没歇三个月,他又拄着拐去了单位,说“坐着给大家讲经验也行”。 2014年11月6日,杜长君早上叫他起床时,发现他没了呼吸,手里还攥着那本排爆笔记,最后一页写着“拆弹要稳,做人要正”。 现在,于尚清的排爆笔记和那双迷彩胶鞋,都放在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的荣誉室里。年轻民警每次路过,都会停下来看一眼; 他们知道,这位老专家用一辈子告诉大家,什么是警察的担当,什么是拼了命也要护着老百姓的决心。 信源:“拆弹英雄”于尚清:体内带着百余块玻璃碴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一男子在家里养了一条鱼,无意间男子发现鱼跑到鱼缸外面去了,一开始以为是鱼不小心跳
【6评论】【7点赞】
人间正道
向英雄致敬!!![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