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凭大英400年的积累,完全可以慢慢跟德国耗下去的,但丘吉尔急了怕了,选择了以大出血的方式求来了美国人! 1956年11月,英国军舰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海域停摆,白宫一封“立即停火”的电报,让伦敦政府一夜之间从“帝国决策者”沦为“美国追随者”。 没人敢公开说,这场狼狈的根源,藏在1941年丘吉尔与罗斯福签下的《租借法案》里。 那份被宣传为“救命协议”的文件,实则是英国用400年殖民家底,换的一张“长期饭票”,而饭票的代价,是帝国再也站不直的脊梁。 1940年秋,德军空袭伦敦的炮弹还在落,丘吉尔却在深夜的财政部办公室里,对着一份报告发呆; 皇家海军的燃油储备只够支撑3个月,工厂的钢铁库存连造10艘驱逐舰都不够,印度运过来的粮食在大西洋被德国潜艇击沉了一半。 保守派大臣哈利法克斯劝他“跟德国谈和,用殖民地利益换喘息时间”,毕竟英国还有全球最密的殖民网络——加拿大的木材、澳大利亚的铁矿、南非的黄金,只要缓两年,完全能重新组织力量。 可丘吉尔把报告摔在桌上:“大英帝国不能向纳粹低头,要么赢,要么亡。” 他赌的不是英国的家底,是美国的援助。 1941年1月,丘吉尔派特使去华盛顿谈判,带去的不是“请求”,是“抵押清单”:加勒比海6个军事基地、纽芬兰的渔业资源、英联邦国家的贸易优先权,甚至包括英国本土航空业的部分专利。 美国国务卿赫尔看完清单,笑着说“这不像租借,像帝国遗产拍卖”。可丘吉尔没得选,当时英国的黄金储备已从战前的40亿美元,跌到只剩12亿,再不拿资源换援助,伦敦可能撑不过当年冬天。 《租借法案》生效后,美国的飞机、罐头、弹药源源不断运到英国,民众在防空洞里啃着美国饼干,听着丘吉尔“胜利就在眼前”的演讲,却不知道每一块饼干背后,都是殖民利益的让渡。 1943年,美国要求英国开放印度市场,让美国汽车和纺织品进入,丘吉尔虽不情愿,却只能答应——那时英国陆军在北非战场的弹药,80%都来自美国。 更致命的是,美国通过援助,悄悄掌控了英国的金融命脉: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被迫放弃英镑的全球结算地位; 让美元成为英联邦国家的主要贸易货币,曾经“英镑霸权”的根基,就此崩塌。 1945年5月,德国投降的消息传到伦敦,民众涌上街头庆祝,丘吉尔却在唐宁街10号收到了财政部的紧急报告:战争期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已达314亿美元,相当于当时英国10年的财政收入; 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呼声越来越高,印度、缅甸都在酝酿独立运动。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同年7月的大选,他竟败给了工党。 选民的理由很直接:“我们要面包,不要胜利演说。”那时英国还在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周只能买2盎司黄油、1个鸡蛋,而这一切,都是战争期间过度消耗的后果。 战后的英国,彻底陷入“美国依赖”的泥潭。1946年,英国为了偿还债务,被迫出售海外资产; 把在南美油田的股份卖给美国公司,把新加坡的部分军事基地租给美军,甚至连皇家海军的几艘旧军舰,都低价卖给了美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要求英国派兵参战,伦敦虽知道这会进一步拖累经济,却只能答应,那时英国的粮食进口,40%都依赖美国援助。 而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成了压垮“帝国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英国联合法国、以色列出兵埃及,却在美国的经济制裁威胁下,不得不撤军,全球都看清了“日不落帝国”早已沦为美国的“跟班”。 如今,丘吉尔的雕像仍立在伦敦议会广场,可英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帝国。苏格兰多次发起独立公投,脱欧后的英国在欧洲影响力下降,经济增长长期落后于德国、法国。 历史学家在评价丘吉尔时,总会提到一个假设:如果当年他选择“拖下去”,利用殖民资源和海军优势与德国周旋; 等到苏联参战、美国被迫卷入,英国或许能以更小的代价赢得战争,保住更多的殖民利益和国际地位。 但历史没有如果,丘吉尔选择了“速胜”,却让英国用几十年的衰落,偿还了这场胜利的代价。 有人说,丘吉尔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罪人”。 他用400年殖民积累换来了一场即时的胜利,却没能为英国留下未来的根基。就像一个人为了灭火,拆了房子的梁柱,火灭了,家也再也建不回原来的样子。 如今的英国,仍在为当年的选择买单,而那份《租借法案》的副本,至今存放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提醒着后人:有些“救命绳”,其实是“绞索”。 信源:二战期间,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打胜仗,为何他却被说毁了英国——爱奇艺
无论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他们都犯了一个很大的战略错误。不是不能去打莫斯科,但要
【173评论】【1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