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非洲真的很缺水吗?其实“懒”才是他们穷的根本原因。有数据显示,非洲地下水储量是地表的100倍,为何他们不挖井,而是到处找水? (信源:搜狐网——非洲地下水储量是地表的100倍,为何他们不挖井,而是到处找水?) 非洲旱季的烈日下,瘦骨嶙峋的孩子头顶比自己还高的水桶,跟着母亲在龟裂的土地上跋涉,几小时后才能抵达浑浊的水坑 —— 这是纪录片里常见的画面。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们脚下的土地里,藏着一个足以颠覆认知的秘密:非洲地下水储量是地表水的 100 倍,撒哈拉沙漠地下甚至封存着 37.5 万立方米的水资源。一边是触手可及的 “地下水库”,一边是千万人跋涉找水的困境,为何非洲人宁愿背脏水,也不打井? 要解开这个疑问,得先撕开非洲 “水资源假象” 的面纱。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停留在雨季的草原:角马迁徙过河流,雨林里水汽氤氲,仿佛处处是水源。 可这只是非洲的一面,另一面是占大陆 30% 面积的撒哈拉沙漠 —— 这里年降雨量仅 22 毫米,不及国内一场暴雨,最高气温逼近 60℃,地表连耐旱的灌木都难以存活。 数据更触目惊心:非洲超 1/3 人口长期缺水,超 1/2 的人因饮用脏水生病。那些被镜头记录下的取水场景,不是个例而是常态 —— 妇女凌晨出发,步行 10 公里才能抵达水坑,浑浊的水里漂浮着泥沙和杂物,却要装满满一桶顶在头上,再花几小时返程。 可即便如此辛苦,打井取水似乎仍是 “绕不开的解决方案”,毕竟 2012 年英国科学家就已证实:撒哈拉以南多数地区地下含水层深度不足 10 米,含水量惊人。 但现实远比数据复杂,打井对非洲很多地区来说,是 “看得见却摸不着” 的奢望。首当其冲的是经济与技术的双重枷锁。非洲超半数人口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极度贫困线以下,在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村庄,打井需要的钻机、管道等设备,堪称 “天价”。 我国帮忙打井的时候,即使有先进设备,仍要克服地质坚硬、电力短缺等难题,更别说缺乏技术支持的当地人 —— 他们既买不起设备,也不懂如何勘探地下水,万一打井深度不够或选错位置,投入的人力物力都会打水漂。 更无奈的是资源分配的鸿沟。非洲地下水并非均匀分布,只有西非塞内加尔等少数国家能轻松获取浅层地下水,而更多缺水地区的含水层深藏地下 20 米以上,打井成本陡增。 即便侥幸打出水井,后续维护也是难题,因无资金修水泵、缺乏意识清理井壁污垢,很多水井用半年就因堵塞或坍塌废弃。而南非等经济稍好的国家,却因过度开采地下水陷入新危机,地下水位下降超20米,地面塌陷、土地沙化等问题不断,形成“要么打不出井,要么打坏井”的困境。 除客观限制外,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社会背景成隐形阻碍。在一些非洲部落,“雨季储水、旱季找水”模式固化,人们习惯头顶水桶迁徙式取水,缺乏改变动力。 更关键的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统治留下“后遗症”,殖民者过去只掠夺矿产,未修建水利设施和培养技术人才,导致非洲很多地区缺乏自主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地区部落冲突频繁,援助机构援建的水井可能被破坏或被武装势力控制,民众无法使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实:靠近水源定居并非 “最优解”。非洲雨季时,河流、湖泊周边易爆发洪水,滋生疟疾、霍乱等疾病,当地人早已摸清 “远离水源避风险” 的生存法则。 若为了打井强行在水源附近定居,不仅要面对雨季的自然灾害,还要解决水污染、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反而可能陷入 “取水方便了,健康却没了”的困境。 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非洲水危机是诸多因素交织的复杂难题。国际援助机构正以更贴合当地实际的方式提供帮助:在肯尼亚,志愿者培训村民制作简易滤水器净化脏水;在埃塞俄比亚,援建搭配手动水泵的小型水井,降低维护成本且方便村民使用。 非洲大陆上,头顶水桶的人仍在跋涉,但改变已悄然发生。第一口简易水井在村庄落成,孩子第一次喝到干净地下水,妇女不用再凌晨找水,这些微小变化正慢慢打破“缺水”恶性循环。 解决非洲水危机并非“打一口井那么简单”,而是要尊重当地现实,用耐心与智慧搭建“可持续的供水体系”,让干涸土地拥抱地下“生命之源”。
这位非洲的学者,真的不太友好!他竟然说,中国去非洲是为了什么?你们可以去看看在非
【1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