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红军师长被俘后唯一影像,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时任红三军团红1师师长的他,在

悠然话史 2025-10-08 13:33:23

32岁红军师长被俘后唯一影像,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时任红三军团红1师师长的他,在1932年赣州战役中为救战友不幸被俘,镜头定格下他挺拔如松、目光如炬的身影。     在军事博物馆的红色展厅里,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总让参观者驻足。 32岁的侯中英穿着袖口磨破的军装,鞋尖缀着块明显的补丁,双手被反绑却挺直脊梁,眼神里没有丝毫被俘的怯懦,反而透着一股“宁为玉碎”的倔强。 这是时任红三军团红1师师长的他,在赣州战役被俘后留下的唯一影像。 这张照片背后藏着3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拍摄时他故意整理了军装领口,被威胁“低头”时始终抬着下巴,甚至在镜头外悄悄攥紧了拳头——这些细微之处,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诠释红军将领的气节。   1922年的大冶四维煤矿,14岁的侯中英第一次下井时,手里攥着伯父给的粗布手套,心里满是忐忑。 在漆黑的矿道里,他弯腰跟着老矿工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抵达作业面。 监工的皮鞭“啪”地抽在旁边工友身上,骂骂咧咧地喊“快点干,磨磨蹭蹭没饭吃”。 那天,侯中英亲眼看到一个少年因为体力不支晕倒,被监工像拖麻袋一样拖出矿道,从此再也没回来。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让矿工们不受这种欺负。” 后来,他跟着工人俱乐部的组织者学认字,偷偷把《工人周刊》藏在饭盒里,下井休息时就拿出来给工友们念——那些“劳工神圣”的道理,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发了芽。   1928年的阳新旱灾,成了侯中英革命生涯的重要转折。 当时他刚从广州辗转回来,看到地里的庄稼全枯了,村口的大树下躺着饿死的老人,而地主家的粮仓却锁得严严实实。 一天夜里,他带着几十名乡亲,拿着锄头、扁担冲到地主家,撞开粮仓大门时,看到满囤的稻谷,有人当场就哭了。 侯中英没让大家哄抢,而是让村里的老人按户分粮,自己则守在门口,防止地主家丁反扑。 后来,国民党军警来抓捕“闹事者”,他主动站出来说“这事是我组织的,跟其他人没关系”,幸好当地党组织提前得到消息,把他救了出来。 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光靠热血不够,得有组织、有信仰,才能真正救穷苦人。”   成为红军将领后,侯中英的“硬气”在部队里出了名。 1931年9月,他刚担任红1师师长没多久,就遇上了一次激烈的遭遇战。当时红军被国民党军包围,弹药快打光了,战士们建议突围。 侯中英却发现有几名伤员落在后面,当即说“要走一起走,绝不丢下一个人”。他带着警卫员冲回去,背起受伤的通信兵,又扶着腿伤的班长,边打边撤。 子弹擦着他的耳朵飞过,他却没回头,直到把所有人都带出包围圈,才发现自己的军装被鲜血染红了——那是伤员的血,也是他自己的血。 战士们后来都说:“跟着侯师长打仗,心里踏实,因为他从不把我们当棋子,而是当兄弟。”   1932年赣州战役的那个深夜,侯中英本已冲出包围圈,却听到“还有一个连被困”的消息。 他没丝毫犹豫,转身就往回冲,警卫员拉着他的胳膊劝“太危险了”,他却甩开手说“都是跟我出生入死的兄弟,我不能看着他们送死”。 谁也没想到,队伍里的叛徒早已把路线泄露给敌军,当他们找到被困的战友时,敌人的机枪已经对准了他们。 激战中,侯中英的左腿被子弹打穿,他靠着断墙继续射击,直到子弹打光,才被敌人俘虏。   国民党当局抓到侯中英后,以为能“撬开”这位红军师长的嘴。他们先是摆了好酒好菜,说“只要你写悔过书,就给你当团长”,侯中英却把酒杯推到一边:“我侯中英是红军的人,不会做叛徒。” 后来又用酷刑折磨他,鞭子抽、烙铁烫,他却始终没哼一声。 拍摄“劝降照”那天,国民党军官威胁他“老实点,不然有你好受的”,他却故意挺直腰杆,整理了一下军装领口——即便成了俘虏,也要保持红军的尊严。   如今,这张照片被珍藏在军事博物馆,旁边的展柜里还放着侯中英当年用过的矿工镐、红军水壶,以及他牺牲前写给党组织的绝笔信(复印件)。 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写了“我已做好牺牲准备,望同志们继续奋斗,为穷苦人谋幸福”。 虽然侯中英牺牲时只有32岁,没能亲眼看到革命胜利,但他的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年来,阳新县修建了侯中英纪念馆,当地的中小学还把他的故事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听着“补丁军装师长”的事迹,慢慢懂得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气节。   凝视着照片里侯中英挺拔的身影,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像他一样的共产党人,穿着破旧的军装,拿着简陋的武器,却凭着“为人民而战”的信念,在绝境中开辟出希望的道路。 侯中英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了后来者的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从不在于活得多久,而在于是否为信仰拼过、为人民奋斗过。 信源:侯中英:惨死在敌人屠刀下的红军师长 牺牲年仅32岁——人民网

0 阅读: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