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是美国底线,若中国敢填海,美国将直接炸毁?郭正亮曾言:黄岩岛对于我国来说是

悠然话史 2025-10-08 13:33:22

黄岩岛是美国底线,若中国敢填海,美国将直接炸毁?郭正亮曾言:黄岩岛对于我国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岛屿,因为它所涉及的,是我国与菲方之间的国土之争。 但菲方敢直接与我国对着干,自然也是有自己的底气,那就是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的第一大国,美国的霸道与强势自然不用多说。   2025年最新的黄岩岛卫星影像在网络流传:潟湖内停泊着3艘中国海警船,渔民的渔船有序停靠在避风区,岛礁周边未见任何填海设备,更没有所谓“军事设施”的痕迹。 这组画面,直接戳破了“中国填海会引发美军炸岛”的传言,也让郭正亮此前的担忧显得缺乏现实依据。 事实上,从历史法理到实际管控,从生态保护到战略布局,黄岩岛的主权与治理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美国所谓的“底线”,本质上是无视事实的霸权言论。   要理解黄岩岛的主权归属,得从一份百年前的条约说起。 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后与西班牙签订《巴黎和约》,明确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以118°经线为界。 而黄岩岛的经纬度是东经117°51′、北纬15°07′,显然在菲律宾领土之外。 更关键的是,1950年菲律宾政府发布的《菲律宾群岛地图》,以及1961年颁布的《关于确定菲律宾领土界限的法案》,都清晰将黄岩岛排除在领土范围外。 直到1997年后,菲律宾才突然改变立场,试图抢夺黄岩岛,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对黄岩岛的实际管控,更是有着清晰的时间线。 1980年起,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在黄岩岛开展海洋科考,多次组织船队进行地质、生物调查; 2001年,中国渔政部门正式将黄岩岛纳入常态化管理,保障渔民在周边海域的作业权利; 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后,中国彻底实现对该岛礁的有效管控,海警船24小时巡逻,驱逐外籍侵权船只,维护海域秩序。 如今,渔民在黄岩岛潟湖内避风、补给已成常态,岛上还建设了简易的海洋生态监测站,用于跟踪珊瑚礁生长和海洋水质——这些都是中国行使主权的正当体现,与“军事扩张”毫无关系。   郭正亮担忧的“填海引发冲突”,首先忽略了中国对黄岩岛的生态保护考量。 黄岩岛周边海域是造礁珊瑚的重要栖息地,已发现36种珊瑚、200多种鱼类和100多种甲壳类生物,属于南海生态链的关键环节。 中国早在2016年就出台《南海岛礁生态保护方案》,明确规定“非必要不开展大规模填海”,目前在黄岩岛的所有活动,都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比如渔民的避风设施采用可拆除的浮动码头,监测站使用环保材料,甚至海警船巡逻时都会避开珊瑚礁密集区。 这种对生态的重视,既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大规模填海”的传言。   再看美国所谓的“炸岛威胁”,更像是缺乏底气的虚张声势。 一方面,美国至今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频繁拿“航行自由”指责中国,本身就存在严重的法理双重标准——自己不遵守规则,却要求他国服从,这种霸权逻辑在国际社会早已失去支持。 另一方面,美军在南海的行动始终保持“威慑大于实质”的态势: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美军派出双航母编队抵近,却在遭遇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后主动撤离; 2023年菲律宾试图在黄岩岛周边挑起事端时,美军也只是派侦察机抵近侦察,并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这说明美国清楚,与中国在南海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不符合其核心利益,所谓“炸岛”不过是口头威慑。   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布局,也早已不是“单一岛礁”的概念。 西沙永兴岛已建成完善的后勤保障基地,南沙永暑礁、美济礁具备了民事和应急救援能力,加上黄岩岛的常态化管控,三者形成“西沙-南沙-中沙”的战略三角,既能保障国际航运通道安全,也能为渔民和过往船只提供服务。 比如2024年台风“海燕”过境时,中国海警船在黄岩岛潟湖内保护了12艘渔船,还为2艘外籍货船提供了避风指引——这种“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与美国动辄搞军事演习、挑动对抗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黄岩岛周边局势的稳定,还得益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中国与菲律宾已建立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2025年上半年就举行了3次会谈,就“渔民作业安排”“生态联合保护”等议题达成共识; 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明确“通过对话解决争议”的原则。 这些努力,让黄岩岛从“潜在冲突点”变成“合作示范点”,也让美国试图拉拢东盟对抗中国的计划屡屡落空。   黄岩岛不是“美国的底线”,而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不会因为外部威胁而放弃主权,也不会因为行使主权而主动挑起冲突。 未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化,黄岩岛必将继续成为南海和平稳定的“压舱石”,任何无视事实的霸权言论,终究会被历史和现实所揭穿。   信息来源: 《亮了立学》 《郭正亮:中国大陆准备在黄岩岛填海造陆?中美要出大事了?》

0 阅读:0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