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英烈:21岁的孙兰英 她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年仅21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不朽的英雄赞歌,她的名字,叫孙兰英。 1927年6月,春城昆明的一户施姓工人家中,一声清脆的啼哭划破空气,女婴施佩英呱呱落地。在父母眼中,她是贴心的“小棉袄”,粉嘟嘟的小脸让全家人打心底里欢喜,这份疼爱,成了她最初的生命底色。 施佩英自幼便与书为伴,到了学龄,父母将她送进西式学堂。课堂上,她认真研读教材;课后,学生间流传的手抄进步书籍更让她着迷——《新人生观》《丹娘》里的文字,像一束束光,悄然塑造着她的理想与信仰,在她心中埋下了追求正义的种子。 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国民政府便撕破和平伪装,大肆抓捕我党成员。目睹这一切,施佩英再也无法置身事外,她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高举反内战的旗帜,在游行队伍中发出年轻而坚定的呐喊。 1945年12月,她加入我党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团,此后在昆明多次投身反对饥饿、反内战的运动,用行动践行着心中的信念。1948年4月,未满20岁的她,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她紧握拳头庄严宣誓:“无论遇到何种情况,绝不叛党!”这誓言,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她用生命坚守的承诺。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遵照组织安排,于1948年9月前往易门县负责全县工作,并改名为孙兰英,以易门中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在敌人眼皮底下秘密传递信息、组织群众。 同年11月22日,易门爆发农民斗争,孙兰英主动前往上定乡协助整编队伍。作为总指挥,她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带领队伍成功击败易门、禄丰两县的守城官兵。可胜利的喜悦很快被危机笼罩——昆明第二十六军工兵营突然袭来,敌我力量悬殊。危急时刻,孙兰英果断下令:部队立即突围转移,投奔滇中游击队主力以保存实力,而她自己,则选择留下,继续坚守当地的地下工作。 然而,叛徒的出卖让她陷入绝境。1948年12月8日,孙兰英不幸被捕。狱中,敌人用尽酷刑:老虎凳上的折磨、辣椒水灌入喉咙的灼烧、竹签扎进指尖的剧痛,甚至用火红的烙铁残忍地烫向她的后背、乳房与下体。每一次酷刑都是对意志的极致考验,但她始终紧咬牙关,面对敌人的咆哮与拷问,只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回答:“只有我一个是党员,我没偷没抢,不是土匪。” 三天三夜的审讯,让孙兰英早已体无完肤:十个手指肿得变形,浑身被烙铁烫伤的皮肤溃烂流脓,散发出刺鼻的恶臭。可即便如此,她眼中的光芒从未熄灭,视死如归的决心从未动摇。 敌人见硬的不行,又想出卑劣的手段——拉她去“陪法场”。当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身边,鲜血染红了土地,孙兰英失声痛哭。这眼泪,不是因恐惧而流,而是为战友的牺牲感到痛心;这悲痛,更化作了她坚守信仰的力量,让她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的忠诚愈发坚定。 1948年12月18日,寒风凛冽。敌人将已奄奄一息的孙兰英抬上刑场,冰冷的枪口对准了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随着一声枪响,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可她用信仰与鲜血铸就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黎明到来前的曙光里。#烈士先辈# #抗日女烈士# #缅怀女烈士# #女烈士#
1946年,胶东半岛兰家庄外,特等射手魏来国击毙70多个敌人后,被敌人一枪“诱”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