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1年,牢头丙吉挑选了两个刚生育完的女囚,两个人都很害怕,她们担心就要受刑

阳光少年小明 2025-10-07 13:01:14

公元前91年,牢头丙吉挑选了两个刚生育完的女囚,两个人都很害怕,她们担心就要受刑,但是丙吉抱来一个婴儿交给她们,对她们说:“替我把婴儿养大,就饶你们一命!” 两名女囚以为那天是自己的末日,牢门被重重推开,脚步声在潮湿的地面上回荡,两名女囚被唤了出来,她们刚生产不久,身体还虚弱,心里只剩下恐惧。 牢头丙吉的面色严肃,手中却抱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他说,让她们把孩子养大,就能活命,两人愣住了,泪水与惶恐交织着,她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被托付这样一件事。 从那一刻起,她们的命运与那个婴儿连在了一起,婴儿极小,哭声微弱,脸上带着病态的苍白,两位女囚起初笨拙地学着如何喂奶、哄睡。 监牢中湿冷的空气让孩子一次次咳嗽,发热,甚至停止哭泣,丙吉多次亲自前来探视,带来药草和热粥,命人添炭取暖,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孩子的真实身份,只交代这是“必须保下的命”。 日子在谨慎中流逝。胡组与郭征卿小心地照顾着孩子,每天轮流喂养、擦洗、轻轻拍着他的背,孩子的体温终于稳定下来,哭声也有了力量。 丙吉在狱中看着这一切,神情沉静,却下定决心要将此事做到底,那孩子并非寻常人,他是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的曾孙。 刘据因被诬陷而死,全族被诛,只有这个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按照朝令,他注定要死,丙吉明白这件事的危险,一旦被查出,他和全家都要跟着陪葬。 但他心中有一条线:这孩子并无罪,于是他隐瞒姓名,伪造记录,把婴儿登记成无名囚徒之子,从此藏于地牢最深处,为了让两名女囚安心抚育,丙吉在监狱事务上给予她们宽限。 她们得到比其他囚犯更多的口粮和药物,也免受刑罚,胡组曾一度病倒,丙吉找来狱医,为她延医三日,郭征卿因喂奶不继,丙吉又设法弄来羊奶和米糊。 两人渐渐不再惧怕,只专心养育那个孩子,刘病已在她们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从虚弱到稳健,身体渐渐有了力量,狱卒们偶尔也会偷看这孩子,有人叹息,有人摇头,但没人敢多言。 丙吉把孩子视作一份秘密,时常夜里独自来看,悄悄在门缝下放一包钱或几块干粮,他知道这孩子若能活下去,也许能改写许多人的命运。 那年冬天,皇宫传来命令:所有囚犯无论罪名,一律处死,长安传闻“狱中有天子气”,皇帝病重之时疑心四起,使者夜至郡邸狱,要立刻执行。 丙吉知道若照命行事,这个孩子必死无疑,他立刻封锁监狱大门,不许任何人入内,并以皇曾孙尚在为由拒绝,那一夜,他守在门前不眠,命人点灯通宵,使者无法执行,只得回奏。 第二天,宫中传来新诏,命令暂停屠杀,不久之后,汉武帝下达大赦,所有囚犯获释,丙吉松了一口气,他知道那孩子终于活了下来。 此后,他安排人将刘病已送往史良娣的家族秘密抚养,改名换姓,彻底隐去身份,胡组与郭征卿也在这次大赦中获释,丙吉暗中为她们安排去处,一人嫁到乡间为农,一人进入工坊为织女。 她们离开长安前,丙吉只说了一句“此生勿再提起”,从那以后,刘病已在民间度过了十多年,他学习、劳作,与普通百姓无异,直到皇帝驾崩、朝局动荡。 朝廷需立新帝,权臣霍光征询群臣意见,丙吉主动呈上一份奏书,推荐了这位出身隐秘的少年,他称此人品行端正,知百姓疾苦,且有皇家血脉。 霍光将信将疑,命人暗查,得知确为刘据之孙,遂迎立入宫,刘病已被册封为帝,改元后世称汉宣帝。 即位之初,他不知救命恩人的名字,只听祖母隐约提起,当年若无一名狱官与两名女囚,他早已不在人世。 多年后,一名年老的宫女进宫,自称当年曾在郡邸狱服役,见过那名狱官抱婴而泣,宣帝命人彻查,才从旧档中发现了丙吉的名字。 那时的丙吉已为朝中重臣,性情谨慎,从未提及往事,宣帝召见他时,他仍称当年只是依律行事,无需奖赏,可宣帝得知真相后久久无言,最后亲自下诏封他为博阳侯,赐地千户。 胡组与郭征卿也被追封为义妇,其家族免赋三代,这件事传遍朝野,人们惊讶于一个狱官竟敢冒死护一婴儿,更惊讶他居然未曾邀功。 有人说丙吉救的是帝王命,也有人说他救的是一条无辜的命,后来,丙吉官至丞相,即便身处高位,他依旧节俭,行事谨慎,凡事从实不言功。 他不再谈论往昔,也从未提及自己救人时的恐惧与犹豫,他知道那一夜若开门从命,自己能保全一生,却会失去一条幼小的生命。 多年之后,朝中旧臣回忆此事,皆称若非丙吉,或许便无后来的太平盛世,可丙吉从未以此自傲,他在临终前仍叮嘱子孙:为官守信,勿言恩怨。 世人记得汉宣中兴的盛世,也记得那位曾以一己之力抗诏护婴的狱官,人们传颂他的名字,不为他的功名,而为他在危机中选择了人性的底线。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汉书·卷八·宣帝纪》)

0 阅读:6
阳光少年小明

阳光少年小明

阳光少年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