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国一位84岁的华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国邮政的退休职工。但当他的另

阳光少年小明 2025-10-07 14:15:32

1997年,美国一位84岁的华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国邮政的退休职工。但当他的另一个身份公开后,却轰动了中美两国。 这个普通的邮差曾有过另一个身份:中国抗日空军战斗英雄,“飞虎队”王牌飞行员,陈瑞钿一生的转折源于一次偶然的接触,1913年他出生于波特兰,少年时期并没有特殊的背景。 他的家庭普通,父亲靠修理、母亲靠缝纫维持生活,那年他十岁,镇上举办了一场航空展,几架双翼机在天空盘旋,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他站在围栏外一连看了几个小时,那种震撼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从那天起,他迷上了飞行,攒零花钱买航空杂志,用铅笔描画机翼的结构,还把废铁拼成简陋的飞机模型。 十几岁时,他靠送报纸攒下了钱,第一次坐上教练机,那天的飞行时间不长,但当飞机滑翔在波特兰上空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 此后,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他都围绕着飞行打转,他在学校图书馆读完所有与航空相关的书籍,学习机械和空气动力知识。那段时间,他的生活节奏只有两个字:“飞行”。 1932年,他十九岁,那一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消息传到美国,波特兰的华人社区张贴着祖国被轰炸的照片,报纸上满是战火的报道。 陈瑞钿在报刊上看到成千上万平民死伤,心头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他想回去,哪怕要冒一切风险。 当时中国政府正在美国招募有飞行经验的华侨志愿军飞行员,计划送回国内受训,陈瑞钿没有告诉家人,偷偷报了名,他知道父母年迈,不想他们担忧。 报名通过后,他只留下简短的信,带着一本《飞行原理》登上了去往上海的船,那一程跨越了整个太平洋,也改变了他此后一生的轨迹。 到达中国后,他被分配到南京中央航空学校学习,那里的设备简陋,飞机多为老旧型号,发动机经常罢工,零件需要反复修补,他从未抱怨,只一头扎进训练中。 语言不通,他就用纸笔记录下每一个技术术语,用夜晚的灯光学中文,训练强度极高,学员死伤频繁,可他始终坚持,成绩名列前茅。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被编入空军作战队,正式登上战场,第一次空战,他面对的是整编的日军舰载机群,警报响起后,他驾驶霍克Ⅱ型战机升空。 刚进入战区,机翼就被子弹划开,驾驶舱警报不断闪烁,他咬紧牙关稳住方向,对准目标连续开火,击落敌机一架,这一战让他在队中初露锋芒。 接下来的几年,他在多场空战中屡建战功,战友们都知道这个来自美国的华裔飞行员几乎不懂中文,却是最敢拼命的那一个,出任务时他总飞在最前方,执行侦察、掩护、轰炸等高危任务,从未退缩。 1938年夏,武汉空战爆发。那是他飞行生涯中最凶险的一役,那天,他驾驶的战机在空中被三架敌机同时锁定,对方机动灵活,配备的武器性能更高。 他在高空翻转、俯冲、盘旋,试图摆脱包围,战机在急转弯时差点失控,油箱被击中,机舱充满焦糊味。 他没有放弃,反而逆向冲入敌机阵列,凭借娴熟的操作和精确的射击,在极短时间内击落两架敌机。 最后一架敌机尾随不放,他燃油即将耗尽,右腿被弹片擦伤,但仍然拉高飞行角度,从云层俯冲,以极低的角度突袭成功。 那一战,他凭一己之力击落三架敌机,成功脱险,返回基地后,他的战机机体千疮百孔,几乎报废,那次空战让他名声大噪,被誉为“空中奇兵”。 军部为他颁发勋章,而他只在战报中留下了一句话:“我只是完成任务。”战友们都知道他对飞行的热爱几乎到了执着的地步,哪怕重伤,他也不肯离开驾驶舱。 飞机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天空是他唯一的归属,战争结束后,他的身体早已被伤痛折磨得不堪重负,右腿因烧伤留下后遗症,视力严重下降,无法再执行飞行任务。 他拒绝了留在军中的邀请,悄然返回美国,此后几十年,他从未提起过自己的战斗经历,只以普通邮政职员的身份生活。 在波特兰,他每天清晨出门送信,无论风雨都准时上班,腿伤让他行走缓慢,但从不迟到,他从不谈过去,也从不炫耀荣誉。 熟悉他的同事只知道,这位老人总爱抬头望天,看着飞过的飞机发呆,飞行对他而言,已不再是职业,而是一种无法磨灭的情感。 他时常修理旧收音机,调频到能接收飞行频道的波段,安静地听飞行通讯的声音,对周围人来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但在他的世界里,天空从未远离。 1997年,他的生命在睡梦中结束,葬礼简单,没留下遗嘱,也没有任何家族财产,侄子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个木箱,里面整齐摆放着勋章、作战记录、航图和照片。 那一刻,陈瑞钿的另一重身份终于被揭开,当消息被送到博物馆并核实后,中美两国媒体几乎同时报道。 美国空军确认他是当年“飞虎队”重要成员之一,中国方面也查证他在多场空战中的记录,新闻迅速引发轰动,人们难以相信,一个默默无闻的邮差,竟曾在战场上与三倍于己的敌军搏命。 (主要信源:陈瑞钿:美国空军中的“中国战鹰”.中华网)

0 阅读:78
阳光少年小明

阳光少年小明

阳光少年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