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福州名手吴清源和人下围棋,赌注是5块大洋,占尽上风之时,一个7岁的小孩忽然说:“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 那天的棋局原本该是一场成人之间的较量,福州的林贻堂是本地围棋名手,精于布局,行棋稳重,吴毅与他对弈,赌注是五块大洋,围观的人挤满茶馆。 局面进入中盘,林贻堂的白子已经牢牢占据优势,吴毅神情紧张,落子愈发迟疑,就在这时,一个瘦小的孩子走了上前,他说要替父亲下几步。 众人都愣住了,林贻堂皱起眉头,心中有不满,却没有出声,他以为这只是小孩的玩笑,谁料吴毅竟点了头,棋盘重新静下来,小孩坐下,抬手落子。 第一步断在白子要冲之处,第二步紧贴要害,局势立刻发生变化,林贻堂的白棋被迫应对,数手之后,局面完全反转,二十多步后,林贻堂败下阵来。 消息很快传开,一个七岁的孩子赢了福州名手,这在当地棋圈引起震动,许多人起初不信,后来亲眼见他再度取胜,才明白那不是运气。 棋手们议论纷纷,说这孩子天赋异禀,将来若能名师指点,必成大器,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家境衰落,只能靠授业度日,他读过新学,懂些外语,也懂棋。 家中虽不富裕,却仍保留旧式的家风和读书人的习惯,吴清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生活清苦,却能接触到文化与思想。 他的父亲常在夜里摆棋盘复盘,吴清源坐在一旁,不问不语,却能在心里默记每一步的变化,他最初接触棋,不是被引导,而是自己模仿,父亲下完棋离开后,他会重新摆盘,尝试不同走法。 一次,父亲发现棋盘被动过,原以为是顽皮捣乱,细看之下却发现那几手落子竟有道理,从那以后,吴清源被允许坐在父亲身边观棋。 他学得极快,别人需要几年才能掌握的定式,他几个月就能灵活运用,他不拘泥于书本,常常凭直觉行棋,那种直觉像天生的一种敏感,别人需要思考的局面,他一眼便能判断优劣。 十一岁时,他的名字传到了北平,当时段祺瑞仍在掌权,喜爱围棋,听说有少年神童,便召他进府切磋,吴清源对阵时沉稳冷静,不慌不忙,竟赢下几局。 段祺瑞大喜,下令每月拨百元银洋资助,让他安心学棋,吴家因此摆脱困境,从那以后,他在北平结识了顾水如、刘棣怀等名手,经常切磋。 吴清源的棋力突飞猛进。短短几年间,他已能在北京棋坛独当一面,1927年,日本棋士井上孝平到北京访问,与他对弈两局,皆败,那场胜利成为他人生的转折。 第二年秋天,十四岁的吴清源随母亲与长兄赴日本,濑越宪作在车站迎接,当场收为弟子,他进入日本棋院,被定为三段,那时的日本棋坛已制度化,竞争激烈。 吴清源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生活清苦,但他凭实力站稳脚跟,两年后,他升为四段,正式成为职业棋士,之后十余年,他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然而,他的成功并没有带来平静,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情绪激烈,吴清源身在东京,夹在两国之间,他没有明确表态,仍旧专注棋艺。 中国方面认为他向侵略者献身,日本棋界则将他当作“中日亲善”的象征,他没有辩解,也没有回避,只继续下棋,他与日本女子中原和子结婚,取得日本国籍。 此举让他在日本的生活更为稳定,但同时也彻底切断了与中国的联系,战争结束后,日本投降,吴清源的身份变得复杂,中国政府收回他的日本国籍,强制恢复为中国公民,而他本人无所适从。 他既不能离开日本,也难以回国,只能靠临时证件居留,日本棋院一度拒绝让他参赛,他几乎失去了全部收入。 1949年,他正式恢复中国国籍,但仍留在日本继续棋生,1968年,因为无国籍问题再次被日本棋院除名,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复出,1979年,他重新加入日本国籍,为的是让子女能正常生活。 他撰写多部著作,讲授棋道,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回国访问,被视为民族荣耀的象征,福建故居被修复,纪念馆以他名字命名,世界女子围棋赛也以他为名。 他的天赋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孤独,他在中国出身,在日本成名,曾被质疑,也被膜拜,他以棋立命,却被命运不断推向复杂的边界。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烂柯杯杯今日16强开打。备受瞩目的一局棋是廖元赫挑战申真谞,我看廖元赫有点悬呐
【1评论】【1点赞】
世人皆知
纯粹到没有人性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