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专家李银河说:“彻底的悠闲,无所事事才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最终均无价值,最终灰飞烟灭。唯一自己能够把握和享用的只有自己的时间。至于这段时间,你做点什么还是什么都不做,结果都差不多。” 你说,人这一辈子忙忙碌碌到底图个啥?有时候我就觉得,最舒服的日子,就是啥也不干,啥也不想。反正做什么最后都会消失不见——你建的楼、你赚的钱、你写的文章,千百年后谁还记得?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你怎么花你自己的时间。 余华有句话特别戳我:“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是因为不得不走。” 李银河这番关于“悠闲价值”的表述,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其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人生阅历深度绑定。作为国内性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她曾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社会对性学的普遍误解,顶住压力推动相关学科建设,那段时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对“忙碌”与“意义”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思考。她曾在访谈中提到,早年为收集第一手研究数据,常需辗转各地走访,有时一天要处理数十份问卷、接待多位受访者,这种连轴转的状态虽推动了学术进步,却也让她真切感受到“被事务裹挟”的疲惫,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后来愈发重视对个人时间的自主掌控。 余华的那句感慨,同样能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找到呼应。他在成为专职作家前,曾在浙江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每日按部就班的行政事务与内心的文学追求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不得不”的生存状态,成为他早期小说中“命运无常”主题的重要灵感来源。直到1986年,他因《十八岁出门远行》获得关注,才逐渐摆脱体制束缚,可即便如此,后来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时,为精准呈现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他仍需大量查阅史料、走访亲历者,这种“不得不”投入的创作过程,让他对“人生被动性”的认知愈发深刻。 两位学者的观点看似在强调“结果的无意义”,实则是在引导人们跳出对“功利性目标”的盲目追逐。李银河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受访者在回顾人生时,最遗憾的并非“没做成什么大事”,而是“没来得及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有人为了晋升错过孩子的成长,有人为了财富积累忽视健康,这些“忙碌”虽在短期内带来物质回报,却让个人时间被不断挤压。余华也在访谈中补充过,他所说的“不得不来”与“不得不走”,并非否定人生的主动性,而是提醒人们正视生命的有限性,在无法改变生死两端的前提下,更应专注于“过程中的体验”。 这种对“时间价值”的思考,也与当下社会的快节奏形成对比。如今许多人被“内卷”裹挟,将“忙碌”等同于“有价值”,却很少停下来追问“忙碌的目标是什么”。李银河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举例,她认识一位退休教授,晚年放弃所有社会兼职,每天只是读书、散步、与老友聊天,旁人觉得他“无所事事”,他却认为这是“这辈子最充实的时光”——因为这些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没有外在的期待与压力,只用于满足内心的需求。 从本质上看,李银河与余华的观点并非鼓励“躺平”,而是倡导一种更清醒的生活态度:不被外界定义的“成功标准”绑架,学会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自己保留一部分“无所事事”的时间。这种时间或许不能带来物质财富,却能让人找回内心的平静,感知生活本身的温度。毕竟,正如两位学者所暗示的,当生命走向终点时,人们回望的往往不是“做成了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是那些不受干扰、纯粹属于自己的时光,构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性学专家李银河说:“彻底的悠闲,无所事事才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最
微笑着前行
2025-10-06 11:25:3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