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子一家五口,半年来每周六准时上门蹭饭。空手进门,孩子满屋跑,她和妹夫瘫在沙发刷手机。吃完抹嘴就走,碗筷不碰一下。我六点起床买菜做饭,忙到下午腰都直不起来。 起初我想着都是一家人,热闹点也好,没好意思说什么。可时间一长,这份“热闹”就变成了负担。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才三岁,每次来都像拆家一样,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沙发垫扯下来当帐篷,墙上还被画得乱七八糟。我跟在后面收拾,刚整理好这边,那边又乱了,累得直喘气。 每周六早上六点,我准时站在菜市场的生鲜区。 手里的塑料袋勒得指节发红,青椒、排骨、鲈鱼——小姑子一家五口的口味,我闭着眼都能报出来。 起初觉得挺好。 三个孩子叽叽喳喳,像小麻雀落进院子,小姑子总说“嫂子做的菜比饭店香”,我听着心里暖,腰杆都直些。 那时候收拾玩具也乐意,大宝把积木堆成歪歪扭扭的塔,我笑着说“真棒”,顺手把散落的零件归进盒子。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或许是上个月。 八岁的大宝把乐高零件撒在地毯缝里,三岁的小宝举着蜡笔在白墙上画太阳,五岁的二宝把沙发垫扯下来搭“山洞”;小姑子和妹夫窝在沙发里刷短视频,音量大到盖过孩子的尖叫。 我蹲下去捡乐高,后腰突然一阵刺痛——前一天收拾到半夜的腰还没缓过来,刚直起身,就看见小宝把牛奶洒在了新买的亚麻桌布上。 那天中午吃饭,我看着小姑子给孩子喂虾,自己碗里的米饭一口没动。 她突然抬头:“嫂子,你今天怎么没笑啊?是不是累着了?” 我张了张嘴,想说“六点起的床,现在腰快断了”,话到嘴边却成了“没事,可能有点热”。 她“哦”一声,低头继续刷手机,屏幕光照亮她嘴角的饭粒。 上周六最夸张。 他们走后,我蹲在地上捡蜡笔,后腰像被钉在了地板上。 扶着茶几边缘慢慢站起来时,眼泪“啪嗒”掉在地毯上——那团被小宝踩脏的毛绒地毯,是我去年生日给自己买的礼物。 夜里翻来覆去,想起小姑子刚结婚时,我给她织的围巾。 那时候她说“嫂子你对我真好”,眼睛亮晶晶的。 现在呢?她大概觉得,我早起买菜、做饭、收拾,都是“嫂子该做的”吧? 今天早上五点半,我没像往常一样起床。 手机屏幕亮着,小姑子发来消息:“嫂子,今天想吃你做的糖醋排骨~” 我盯着那行字看了三分钟,手指悬在输入框上。 原来一家人的热闹,也需要有个人在后面撑着;可撑久了,谁都会累的。 最后回了句:“下周六我约了体检,这两周先不过来啦。” 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窗外的天刚蒙蒙亮。 茶几上还放着昨天没来得及收的创可贴——上周收拾碎玻璃时划的小口子,现在好像不那么疼了。 你说,家人之间的边界,是不是总得有个人先开口画呢? 至少这次,我不想再当那个默默撑着的人了。
无语了,每个星期婆婆都会把小姑子一家三口叫来吃饭,而且婆婆每次都会特意打电话叮嘱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