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毛主席是湖南湘潭韶山人,主席也一直为自己是湖南人而感到骄傲,但实际上,毛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韶山人,而是从外地迁来的。 毛氏家族的根儿,得从周朝说起。周文王第八子毛叔郑被封在陕西岐山附近的毛国,那时候毛姓就这么开始了。西周末年,因为乱世,毛国迁到河南新乡原阳一带。家族在那儿住了好几代,繁衍开来。 那之后过了上千年,到了唐宋时候,中原又赶上兵荒马乱,庄稼被踩烂,房子被烧了,毛氏族人没法再守着原阳的地过日子。他们背着铺盖卷,挑着装满种子和族谱的担子,一路往南走——听说南方战乱少,有山有水能种地。 走了不知道多少天,脚底板磨出了血泡,就用布条裹着接着走,饿了就挖路边的野菜煮着吃,终于在江西吉水、临川一带停了下来。在那儿,他们又重新开垦荒地,搭起茅草屋,把族谱小心翼翼展开,接着记下一代代的名字,毛氏的香火就这么在江西续上了。 真正把家安到湖南的,是明朝初年的毛太华。那时候云南刚平定,到处缺人手,毛太华年轻,想着去那边找条活路,就跟着同乡往西南走。在云南,他种过地,也帮着官府干过活,慢慢攒了点家底,还成了家。 可住了几十年,他总惦记着中原的根,夜里睡不着就翻出族谱看,指腹一遍遍摸着重修的“毛”字。后来听说湖南湘乡一带土地肥沃,又离江西老家近,就带着妻子和孩子,又一次收拾行李往东北迁。 到了湘乡,他们住了没多久,毛太华的后代又发现了韶山冲。那地方四面环山,中间有条小溪,溪水清得能看见鱼,山坡上能开田,山脚下能盖房,比湘乡更安静,也更适合安稳过日子。就这么着,毛氏族人从湘乡搬到了韶山冲,一扎就是几百年。 他们在这儿开垦出一层层的梯田,春天种稻子,秋天收谷子,还在山边种上茶树和果树;盖房子的时候,用本地的石头打地基,用山上的木头当房梁,连窗户上都刻着简单的花纹。 族谱也跟着迁到了韶山,每过几十年就重修一次,谁家添了男丁,谁家娶了媳妇,都一笔一画记在上面,连哪一代出过会教书的先生、哪一代种出过大稻穗,都写得明明白白。 毛主席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这些迁徙的事儿,也翻过那本泛黄的族谱。他知道毛家不是一开始就住在韶山,是一代代人背着行囊、踩着泥泞,从陕西到河南,从江西到云南,再从湖南湘乡到韶山冲,才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这份“走到哪儿就扎根在哪儿”的韧劲儿,早就融进了毛氏族人的骨头里——不管到了什么地方,都能靠着一双手种地、盖房,把日子过起来;不管遇上什么难事儿,都能想着“往前挪一步,总能有办法”。 所以主席说自己为湖南人骄傲,不只是因为湖南的山山水水,更是因为这片土地上,有毛家几代人扎根的踏实,有像毛氏族人一样,不管从哪儿来,都能把日子过出劲儿来的湖南人。家族的迁徙不是漂泊,是每一代都在为后代找更安稳的家,是把“好好过日子、踏实做人事”的念想,一代代传下去。 这种从根里带出来的坚韧,也成了主席后来做事的底气——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能想起先辈们一次次迁徙、一次次重新开始的勇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