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比亚留学生突发白血病,幸得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时救治,目前病情稳定精神状态良

名城探寻 2025-11-28 11:17:38

冈比亚留学生突发白血病,幸得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时救治,目前病情稳定精神状态良好。 ​小卡(留学生化名)近日因口腔有血泡、右眼无顾出血,于是来到医院检查,没想到这血泡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征! 危险根本没给人反应时间。接诊的主治医师林云看到口腔血泡和右眼出血的症状,立刻安排了血常规检查,结果一出来就让人揪心——外周血里满是幼稚细胞,血小板数值只有正常值的3%,凝血功能已经濒临崩溃,脑出血的风险就在眼前。 这种情况容不得半点耽搁,血液科当即启动应急通道,苏蕊主任医师牵头的医疗组迅速接手,连床位都直接协调到位,全程没让患者多等一分钟。 初步诊断直接锁定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这个亚型虽然后期治疗效果尚可,但发病前一个月堪称“生死关”,出血导致的死亡风险极高,抢回治疗时间就等于抢回生命。 医疗组没等骨髓穿刺的最终结果,就果断启动了早期药物干预,一边送样本做骨髓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学检测,一边敲定了维甲酸联合亚砷酸的双靶向治疗方案。 语言沟通的障碍也被快速克服,翻译软件配合医护人员的手势比划,关键的治疗细节一点没耽误。 检测结果很快证实了判断,前期的干预恰好踩在了最佳治疗窗口上。短短一周时间,小卡口腔的血泡消了,右眼出血止住了,复查时各项指标都在好转。 现在他已经进入疾病完全缓解期,精神头好了不少,专门给苏蕊医疗组送了锦旗,字里行间全是感激。能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绝非偶然,背后是整个科室十几年磨出来的硬实力。 这个救人的血液科,在徐兵教授带领下早成了国内的标杆。科室建立了高危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精准诊断体系,优化的联合靶向治疗策略让患者长期生存率提升了30%—40%,这套技术已经在全国19省23家三甲医院推广,还拿过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室里130多张床位,光百级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就有8张,流式细胞仪、PCR基因检测平台等设备一应俱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准确率能达到98%。小卡能得到精准救治,正是这套成熟体系运转的结果。 治疗过程里,温暖从来没缺位。 厦门大学的领导和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主动对接保险报销事宜,帮着整理材料、沟通流程,彻底解除了小卡的后顾之忧。 医院的党团志愿者和后勤部门也没闲着,住院手续、援助申请全帮着跑腿,连日常的饮食照料都想得周到。异国他乡生病本就孤单,这些细致的帮扶让小卡少了很多慌乱。 总有人说医疗是冰冷的技术,但小卡的经历恰恰说明,技术背后全是人心。急性髓系白血病自然病程极短,若不及时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小卡能转危为安,既靠苏蕊团队精准果断的诊疗,也靠医院硬件与软件的双重支撑,更靠学校与医院无缝衔接的关怀。 这和那些只谈利益的商业行为不同,这里的每一步操作都透着对生命的敬畏。 一场突发的重病,照见的是医疗技术的高度,更是人文关怀的温度。从接诊时的争分夺秒,到治疗中的精准施策,再到康复期的细致帮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用行动证明,好的医疗从来不是单一的技术输出,而是专业与温情的共生。这种跨越国界的守护,远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4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