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得知中学生的身份后,老师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1976 年毛主席追悼会后,14 岁的孔继宁攥着砂纸磨钢筋。 他在为纪念堂劳动,这是外公留给的最后 “作业”。 掌心的茧子,是他与外公跨越生死的羁绊印记。 1962 年 10 月,孔继宁在中南海出生。 毛主席 70 岁得外孙,与孔从洲将军共取名 “继宁”。 意为继承列宁事业,老人笑着说 “官升祖父级”。 这名字,成了两人最早的情谊纽带。 襁褓中的他常被毛主席抱在怀里逗玩。 李敏在回忆录里写:父亲累了就去看小继宁。 虎头虎脑的模样,能驱散领袖的疲惫。 可惜六个月后,他随家人搬去上海投奔外婆。 1976 年 9 月 9 日,广播里的噩耗砸懵了课堂。 家人接他离校时,他先奔去班主任办公室请假。 “外公去世了”,简单五个字,让师生相拥而泣。 守灵时一站几小时,他盯着有机玻璃下的外公沉默。 纪念堂建设期间,孔继宁全家都去劳动。 他和长辈一起把四根钢筋捆成方柱体。 砂纸磨得掌心发红,他却想起外公的话:“劳动最光荣。” 这是他第一次用行动践行外公的教诲。 中学毕业恰逢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主动参军。 考入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英语,成绩稳居前列。 他没提 “毛泽东外孙” 的身份,和普通学员一起出操。 只因外公说过:“不要搞特殊,要做普通人。” 毕业后他进入总参谋部,开启八年外交生涯。 派驻巴基斯坦、英国使馆任助理武官,工作勤恳。 同事们佩服他的专业,却没人知道他的背景。 驻外时他常对比中外,更懂外公 “独立自主” 的分量。 1997 年,因母亲李敏身边无人照料,他选择退伍。 先从商积累经验,赚的钱全投入纪念外公的事业。 2002 年在深圳成立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他说:“毛思想要研究出对当下有用的成果。” 2006 年,他联合青基会设东方昆仑公益基金。 首个项目 “希望医院”,瞄准农村看病难问题。 他记得外公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懂农民不易。 资金直入青基会账户,接受审计总署监督。 2007 年,他主持央视《父辈的战争岁月》纪录片。 亲和的风格让观众看见先辈的平凡与伟大。 同年还着手拍摄《贺子珍》专题片,赴俄找珍贵资料。 用影像传承,是他对先辈的另一种告慰。 妹妹孔东梅主持《毛泽东和他的亲属》时,他全力支持。 兄妹俩并肩传播家庭故事,反响热烈。 面对 “特殊身份”,他坦言是负担更是责任:“不能抹黑家庭。” 这份清醒,源自外公 “为人民服务” 的家训。 如今孔继宁已年过六旬,和妻子沈蓉过着平凡生活。 妻子在香港做商务咨询,他仍深耕公益与文化。 “希望医院” 已救助数十个乡镇卫生院,惠及万千农民。 文化公司持续推出红色题材内容,接续精神火种。 他很少接受采访,闲暇时整理外公的旧照片。 常对晚辈讲磨钢筋的往事,还有那个 “继宁” 的名字。 掌心的茧子早已褪去,但外公的教诲刻进了骨子里。 他用一生证明:最好的怀念,是活成先辈期望的模样。 近年他仍奔走在偏远乡村,查看卫生院运行情况。 偶尔参与红色文化论坛,发言句句不离 “实事求是”。 家里的书桌摆着外婆贺子珍的老照片,笑靥温暖。 这份跨越三代的坚守,在岁月里愈发厚重。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中华文摘》文章:毛家第三代无意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