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从战略资源到战争结构,日本已经从一个“准大国”,彻底滑向了“准脆弱国”。战争打的不是勇气,是体系。而今天的日本,恰恰缺的就是这个“体系”。 一位旅日华人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句话引爆网络。他说:“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这话一出,舆论立刻炸开锅。有人批他妄自菲薄,有人说他在挑事。 真打起来,撑不撑得住,勇气再多,没油也开不了战机,口号喊得响,军工一断全成空。别忘了,现代战争拼的是全链条的支撑力,不是单点爆发的血性。 1945年前,日本确实是个狠角色,从东北打到东南亚,靠的就是当时的工业化和军事体系。但现在的日本,早就不是那个日本了。工业产能缩水、能源全靠买、粮食进口为主,别说打仗了,就连一场全球供应链风波,都能让东京超市排队几天。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只剩下6%。这是个什么概念?上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一度逼近美国,如今连印度都在追,日本制造业同比下降了,就连传统优势领域的机床,也越来越依赖进口零部件,国产替代比率持续下滑。 过去日本靠“高精尖”吃饭,现在连“精”都快守不住了。芯片要靠美国设备,稀土要靠中方出口,原材料涨一点价,生产线就卡壳,日本很多中小制造商只能维持三个月库存,一旦全球供应链再次动荡,后果难以想象。 稀土问题更是软肋。日本80%以上的稀土靠中国进口,用于磁性材料、导弹导航、电子产品等关键领域。日本多家高科技企业生产被迫减速。日本在关键技术上根本没有“自主权”。 日本是岛国,纵深不足,工业区集中在沿海。一旦遭遇远程打击,后方调动和工业转移空间几乎为零。相较之下,中国有东西部的战略纵深,工业可以向内地转移,铁路、公路网完备,不怕打“持久战”。 美日同盟是一张王牌,但也有代价,美军驻日基地多,但补给路线要穿越整个太平洋。太平洋的运输线脆弱,若遇冲突,补给线极易被中断。试问,一旦美国抽身,日本靠什么撑? 中国的石油不仅有海上进口,还有中俄、中亚的陆路管道。粮食方面,小麦、大米自给率超过95%,有充足的全国储备体系。稀土中国不仅自给,还能控制全球供应。中方对稀土实行新规,全球市场立刻波动,日本企业首当其冲。 在二战时,中国靠“空间换时间”硬扛住了日本侵略。今天的中国,不光有空间,还有体系、能力、资源和产业链。而日本,把自己困在一座工业孤岛上,既不能扩产,也无法独立。 日本要想真正增强安全,必须推动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继续靠买装备刷存在感。美国特朗普政府虽然大力拉拢日本,但也清楚日本的“作战能力”是有天花板的。 中方当然不希望冲突,更不希望战争。但从战略角度看,一个国家到底能不能撑,不是看它喊得多响,而是看它有没有“续航能力”。今天的中国,有一整套从原材料到终端的能力链。而日本,连基本的粮油盐都得靠别人供。 眼下的日本,表面是发达国家,实则是资源、产业、军事的“三重依赖”。一旦冲突爆发,再多的勇气也补不了系统的短板。战争里,没有“准大国”的待遇,只有“脆弱国”的代价。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超越“追随美国”——日本战略转型背后的野心与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