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冬天,侯宝林把三个妻子叫到堂屋。 窗外的雪粒子敲打着玻璃,屋里的气氛比屋外还冷。 连秀贞、刘淑芳、王雅兰三个女人坐在炕沿上,手里都攥着花手绢,谁也不说话。 作为公众人物,侯宝林知道这次必须做出选择,新颁布的《婚姻法》已经说得很清楚,一夫一妻,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难办。 连秀贞是结发妻子,当年跟着他吃过不少苦,可惜后来染上了鸦片,儿子也没保住。 刘淑芳性格温顺,生了一儿一女,可俩人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王雅兰最年轻,京剧演员出身,当年在天宝大戏院演《四郎探母》时俩人认识的,她为了侯宝林放弃了自己的舞台,把攒下的包银都贴补了家用。 侯宝林叹了口气,说:"政策就是政策,咱们得听国家的。"连秀贞突然哭出声来,说自己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刘淑芳默默擦着眼泪,说孩子们她会常来看。 王雅兰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侯宝林,眼神里有不舍,也有理解。 最后侯宝林决定留下王雅兰,给另外两位妻子在天津买了房子,按月寄生活费。 这件事在当时不算新鲜。 1950年5月1日颁布的《婚姻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明确规定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 本来想统计到底有多少人面临侯宝林这样的困境,后来发现根本数不过来。 光北京一个地方,法律实施后四个月内离婚案件就增加了91%,全国更是在1953年达到117万件的高峰。 甘肃华池县的封芝琴就是在这时候出了名。 她爹把她许配给三户人家,收了三份彩礼。 张柏儿带着人去抢亲,结果被判刑。 封芝琴不服,走了八十里山路找马锡五告状。 最后案子重审,她如愿嫁给了张柏儿。 这个故事后来被编成评剧《刘巧儿》,1950年在北京演出时引起轰动,新凤霞演的刘巧儿成了无数姑娘的偶像。 王雅兰的日子也不轻松。 她把自己的首饰、房产都变卖了,养活一大家子人。 1947年冬天,小女儿侯咪咪得了肾炎,她抱着孩子在协和医院守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没留住。 侯宝林演出回来,看到王雅兰把陪嫁的翡翠耳坠当了换棺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侯宝林在作品《婚姻与迷信》里讲了不少包办婚姻的危害,有人说他是在影射自己的经历。 如此看来,那部《婚姻法》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海南崖县有个叫黎某的妇女,丈夫刚结婚三个月就纳妾,她直接告到法院,最后成功离婚。 不过也有不顺利的,绥远省有个女人因为要求离婚,被丈夫剜掉了左眼。 这些故事后来都被写进了档案,成了那个年代的特殊印记。 侯宝林后来再也没提过那两位前妻的下落,只是按时寄钱。 王雅兰陪着他直到1993年去世,养大了侯耀华、侯耀文兄弟。 有时候侯宝林演出结束回家,会看到王雅兰在灯下看剧本,那是她当年在戏班时的老习惯。 谁能想到,一部法律会让这么多家庭重新洗牌,又让这么多命运从此改变。 毫无疑问,1950年的《婚姻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大门。 从侯宝林的家庭会议到封芝琴的八十里告状路,每个故事背后都是新旧时代的碰撞。 这些看似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历史的必然。 就像刘巧儿在戏里唱的:"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这句话喊出的不仅是一个姑娘的心声,更是一个时代的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