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当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决定接手赞比亚谦比希铜矿时,西方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嘲讽。 这个被英国公司遗弃23年的矿坑,每天要抽数万吨地下水才能勉强作业,在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色集团掏出2000万美元收购85%股份,还承诺后续15亿美元投资,当时中国外汇储备刚过1400亿美元,不少人觉得这简直是把钱扔进无底洞。 谁也没想到,这个被西方断定"必然破产"的项目,如今成了非洲矿业的标杆。 地质专家们没日没夜泡在矿上,最终用井筒工作面预注浆技术堵住了地下水,这套结合重力排水的智能系统,硬是把英国公司几十年的难题给解决了。 本来想靠人海战术硬扛,后来发现还是得靠技术创新,现在矿区里跑的都是无人矿卡,连捅风眼都用上了自动化设备。 当地人现在提起中色集团,语气里满是自豪。 5300名矿工的工资能养活六口之家,矿区医院不仅服务职工,附近村民也能来免费看病。 2011年那场大罢工闹得凶,2000多工人要求加薪,中方管理层直接找到总统办公室,最后双方坐下来谈成了新的劳资协议。 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比挖矿本身还考验人。 去年东南矿体暂时停产时,外界又开始唱衰。 其实是主井井筒需要修复,毕竟用了这么多年,岩层腐蚀总得处理。 公司没藏着掖着,直接下调产量预期,把16万吨目标改成14万吨。 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信任,要知道2021年布桑加水电站刚投产时,刚果(金)一下子多了10%的电力供应,这种实打实的好处,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现在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里,近百家中国企业跟着来了,投资额差不多27亿美元。 谦比希铜矿的铜产量占了赞比亚全国近五分之一,去年中赞贸易额66.8亿美元,大半都是铜矿贡献的。 如此看来,当年那15亿美元的"豪赌",确实赌对了方向。 不过搞矿产开发从来不是一劳永逸,就像今年紫金矿业卡莫阿铜矿因为矿震减产,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出问题。 从被西方嫌弃的"废矿"到如今的"非洲明珠",谦比希铜矿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赚钱,更是把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机会带过去。 2030年把铜冶炼产能提到27.5万吨的计划已经启动,相信只要坚持本地化运营,这样的合作共赢故事还会继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