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尽忠,死了尽孝。”1985年,王震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南京,对着那些将军们警告道:许世友有邓小平给的“特殊通行证”,是特殊中的特殊,这件事只有他能干,其他人都不行! 1985年深秋,一架专机在南京机场紧急降落,刚走下舷梯的王震不顾旅途劳顿,径直前往南京军区的会议室。 屋内端坐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军,气氛凝重如铁,王震扫视全场后沉声开口,话语掷地有声。 许世友将军的孝心,是刻在骨子里的执念。 六岁丧父的他,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拉扯长大,八岁被迫离家习武,后来投身革命南征北战,与母亲聚少离多。 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接母亲到身边奉养,亲自为老人端洗脸水、生火盆,可母亲始终不习惯城里生活,执意回了大别山。 1959年,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正在执行公务的许世友未能赶回家送葬,自古忠孝难两全,当时他只能朝着家乡的方向双膝跪倒,泪水混着愧疚湿透了衣襟。 后来回到母亲坟前,他长跪不起,额头磕得渗血,在坟前立下誓言,死后要葬在母亲身边,弥补生前未能尽孝的遗憾。 1956年,中央倡导领导干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传遍全国,毛主席、邓小平在内的众多领导人都签了名,许世友却拒绝了。 他直言自己活着要为国家尽忠,死后要为母亲尽孝,土葬是他唯一的心愿。 1979年,74岁的他特意寄给长子50元现金,嘱咐对方提前备好一口棺材,选料红松,上好大漆,为自己日后落叶归根做准备。 这口棺材被悄悄存放在南京军区招待所的地下室,贴着封条,也封存着一位老将军对母亲的思念。 1985年,许世友被确诊肝癌晚期,病情日渐沉重。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再次向中央递交报告,恳请批准自己死后土葬,回到母亲身边尽孝。 这份报告在中央领导间传阅,让大家犯了难。 当时全国早已推行火葬,除了任弼时,还没有哪位高级将领例外,没人敢轻易拍板。 最终报告送到了邓小平手中。 作为与许世友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邓小平深知他的性格与执念,也感念他六十载戎马生涯立下的赫赫战功,从黄麻起义到济南战役,从抗美援朝到边境自卫还击战,他百死一生,为革命事业倾尽所有。 经过慎重考虑,邓小平在报告上写下八个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这份批示就是王震口中的“特殊通行证”,10月26日,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赶到南京,向南京军区的将军们传达中央决定。 他一连用七个“特殊”来形容许世友,强调这位有着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将军,配得上这份特殊待遇。 同时也严肃警告,这只是独此一例的例外,其他人绝不能效仿。 王震的话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也为这场特殊的葬礼定下了基调。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病逝,享年80岁,得到棺葬许可后,南京军区开始筹备后事,没有遗像、没有黑纱、没有哀乐,一切从简。 11月9日凌晨,车队抵达河南新县许家洼,当天清晨6时,许世友的灵柩被安放在父母墓旁,一场特殊而神秘的葬礼划上句号。 许世友的墓前,没有豪华装饰,只有一块普通的花岗岩石碑。 随他入土的,只有几件简单物品:他生前戴的奥米茄手表,天天收听的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以及一支心爱的猎枪和一百元人民币。 有人说,将军手里有酒,有枪,还有钱,无论到哪里,都会畅通无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