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每次中日发生矛盾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很少听说有人急着回日本

璟中玩转世界 2025-11-25 11:49:48

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每次中日发生矛盾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很少听说有人急着回日本,起码表面上看,他们还是照常该干嘛干嘛。 每次中日关系有点“火药味”,网上那股子民族情绪总能迅速飙到高点,有意思的是,咱们这边的日本人,照样买菜、遛娃、上班,一副“岁月静好”的姿态。 可在日本的中国人,一听风吹草动,不少人就开始查机票、联系回国。 到底是胆子大,还是另有原因? 中国境内的日本人,很多不是短暂停留的游客,而是“深扎根”的常驻群体。 你去上海古北、北京朝阳随便逛逛,能碰上一堆说日语的家庭,孩子就读的是日本人学校,买的房、租的房都在那几片集中区域。 这些人大多是日企高管、工程师,甚至带着全家一起来的。 他们来中国,不是“过渡一下”,而是“安家落户”。 而在日本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留学生和技能实习生。 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住的是合租公寓,干的是体力活,目标是攒点钱、拿点经验就回家。 从签证类型到生活状态,压根就没打算长留。 一个是“搬来住的”,一个是“暂住的”,根基能一样吗? 2012年那次“购岛风波”,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节点。 中国多地爆发反日游行,街头一度气氛紧张,有些个别过激行为让人揪心。 但政府反应极快——警力迅速到位,日企园区重点保护,日本学校周边加强巡逻,甚至很多地方提前干预,把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国家层面明确表态:外国人在中国的安全必须有保障。 于是你会发现,在那样的紧张气氛下,在华日本人确实低调,但没跑,企业也没停。 他们知道,有事警察会管,房子还在,工作也不能撂。 要真撤了,损失才大。 反观日本那边,那年不少中国留学生、实习生直接订票回国。 不是说日本社会就怎样,而是他们确实没安全感。 右翼团体上街游行,网络上极端言论猛增,空气中充满一种“你不属于这里”的潜台词。 中国大使馆发了安全提醒,但日本警方的应对节奏显然没中国这边迅速。 你是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签证到期就得走的“过客”,自然更容易做出“先回国避避”的决定。 问题的根本,其实是“留下的成本”和“撤离的代价”到底有多高。 日本人要是离开中国,意味着放弃一份高薪的本地岗位,可能还得亏本卖房,孩子上学断档,甚至多年打下的商业人脉瞬间归零。 对他们来说,撤离的代价太大了,留在中国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而且,中国市场对日本企业的重要性不减反增。 哪怕2024年在华日本人数量跌破10万,但那些留下来的,可都是“沉没成本”极高、与中国深度绑定的一群人。 反过来看,中国人在日本,特别是实习生和留学生,撤离成本低极了——退租、退学、买张机票,最大损失就是一笔押金和几个月的学费。 而且日本社会虽然整体平稳,但在一些敏感时期,对外国人确实存在不小的心理压力。 这时候,“安全第一”的本能选择,就成了多数人的共识。 说到底,不是哪个国家更“热情”,也不是谁更“怕事”,而是生存逻辑不同。 中国的城市对外籍人士的保护体系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特殊时期,政府的“铁桶式”管控,让不少在华外籍人士感到有安全感。 反之,日本社会的自由度高,但在突发矛盾时期,这种松散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 也别把这解读成谁更爱国、谁更怕事。 人在异国他乡,动辄得咎的事听得多了,大家做决定时早已不靠情绪,而是靠现实。 哪个地方更安全、哪边的生活更稳定、谁的保护更有力,才是他们心里的天平。 这件事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别国生活、工作,他们的选择不是情绪主导,而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如果你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建立了生活圈、事业网、家庭线,那你自然不想轻易离开。 可如果你只是过客,随时都有下一站,那遇到风浪时,当然是先走为上。 未来呢?在华日本人群体正在慢慢缩小,但结构却更稳定;而在日本的中国人数量在涨,但依旧以临时人群为主。 如果中日关系再遇波动,我们可能还会看到类似的剧本。 但这次,是不是又会有些不一样?值得我们继续观察。 信息来源:明查|中国成日本“移民”主要国家?在华日本人瞄准沪苏穗? 澎湃新闻

0 阅读:33
璟中玩转世界

璟中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