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火烧圆明园是八国联军干的,其实这是个误区,真正纵火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只是后来“补刀”。 不少人聊起圆明园被烧,张口就说是八国联军干的,这个说法真得掰扯清楚,实打实放火烧了这座园子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是40年后才来的,顶多算“补了一刀”,把没烧干净的再糟践了一遍。 要搞明白这事,得先把时间线捋顺,1860年和1900年这两个年份,差着整整40年。1860年的时候,英法联军为了逼迫清政府签《北京条约》,一路从天津打到通州,再直扑北京。 本来双方还在通州谈和,结果清政府扣押了英法使团39人,最后活着回来的只剩18个,其余的不是被折磨死就是病死,这事儿直接点燃了英法联军的怒火。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一怒之下,决定焚烧圆明园作为报复。 10月18日这天,英军第一师的士兵们拿着火把闯进圆明园,从正大光明殿到长春园、绮春园,挨个儿点火,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着整个北京城,连空气里都飘着木料烧焦的味道。 当时法军士兵拉否例在回忆录里写,法国使团跟着军队一起前进,看着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被火焰吞噬,心里既有兴奋又有一丝莫名的感慨,毕竟那些雕梁画栋、奇珍异宝,都是东方文明的精华,就这么付之一炬。 这场大火把圆明园烧得面目全非,亭台楼阁变成断壁残垣,珍贵的字画、瓷器要么被烧毁,要么被联军士兵抢走。 不过圆明园太大了,总共占地350公顷,建筑群落复杂,大火没能把所有东西都烧干净,还有不少偏僻的院落、藏在地下的库房得以幸免,一些没被抢走的文物还留在原地,甚至部分园林景观后来还被清政府稍微修缮过。 可谁能想到,40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打着“镇压义和团”的旗号打进北京,这八个国家分别是英、法、德、俄、美、日、意、奥,比当年的英法联军多了六个“同伙”。 他们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然也没放过圆明园这个“宝库”。 只不过这时候的圆明园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万园之园”了,八国联军士兵们进去后,没找到多少完整的大件文物,就开始拆房子、挖地基,把能拿走的木料、石材全扛走,要么当柴火烧,要么运回国卖钱,甚至把园子里的汉白玉栏杆、石碑都砸成小块,用来铺路或者修建工事。 如果说英法联军是“纵火犯”,那八国联军就是“拆房贼”,一个毁了主体,一个毁了余部,只不过放火的破坏性更彻底,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结果拆房的反倒替放火的背了百年“黑锅”。 这个误区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其实有几个很现实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两个事件都是列强侵华,主角里都有英国和法国,而且都是打进北京搞破坏,普通百姓记不住那么多细节,干脆就“打包记忆”,把所有列强的恶行都归到一起, 而八国联军因为参与国家多、名气大,他们在北京城里的劫掠范围更广,不仅是圆明园,故宫、颐和园都没能幸免,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更大,大家恨屋及乌,就把火烧圆明园的账也一起算到了他们头上。 不过历史真相可不会因为记忆模糊就改变,除了法军士兵的回忆录,英军指挥官额尔金的私人日记,清政府当时的官员也留下了记载。 时任兵部尚书的沈兆霖在日记里描述,10月18日当天,北京西北方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圆明园方向传来的爆炸声此起彼伏,连续三天都没停歇。这些史料就像铁证,把英法联军的纵火行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想赖都赖不掉。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些罪行已经足够让他们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而英法联军作为真正的纵火者,更应该被铭记,他们一把大火烧掉的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东方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 澄清这个误区不是为了给哪个列强“洗白”,而是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历史就是历史,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不能因为记忆模糊就张冠李戴。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趁机劫掠破坏,这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事件,都记录了列强侵华的罪行,都值得我们铭记。 只有搞清楚历史的真相,才能更好地吸取教训,明白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如果连谁是真正的侵略者都搞不清楚,那这段历史的教训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以后再聊起圆明园被烧的事,可别再说是八国联军干的了,得明确告诉大家,真正的纵火犯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只是后来的“补刀者”,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那些被焚毁的文物和逝去的文明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