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惹日本了,他们现在很愤怒,否则后果承担不起!” 看到大陆在日本家门口实弹演习,台湾前立法院院长,蔡英文办公室秘书长苏嘉全急得跳脚,但他说的恰恰相反,现在承受不起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先算笔经济账,中日之间的差距早不是一星半点,2024年中国GDP冲到18.77万亿美元,日本才4.03万亿,差不多是我们的五分之一。而且日本经济早就被绑上了中国的“供应链战车”,想下车都难。 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常年保持在20%以上,丰田、本田在中国的年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索尼的相机传感器,70%供应给中国手机厂商,一旦中国启动反制,这些日本企业的生产线就得停工。 反观中国,日本商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越来越低,汽车领域有比亚迪、吉利,家电有海尔、美的,就算完全剔除日货,也丝毫不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得开你”的格局,早就注定了日本在经济博弈中只能被动挨打。 而且日本的“能源命门”被中国牢牢攥在手里,日本9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其中80%都要经过巴士海峡、台湾东侧海域再到冲绳的航线,这条航线就像日本的“输血管”,而中国在台海及周边的军事存在,随时能捏住这个“血管开关”。 一旦局势紧张,中国海军舰艇只需在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部署,就能切断日本的能源供应,有专家测算,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石油储备撑不过一个月,工厂停工、交通瘫痪、民生混乱会接踵而至。 而中国的能源供应则多元得多,不仅有中亚的油气管道、俄罗斯的陆路输送,还有自己的页岩油、新能源产业支撑,就算海上航线受阻,也能靠内陆通道保障基本需求,这种能源安全上的差距,让日本根本不敢真的撕破脸。 军事层面的对比更是悬殊到可笑,苏嘉全大概以为日本还是当年的“军事强国”,却忘了现在的日本自卫队早就成了“纸老虎”。 中国海军的舰艇总吨位已经是日本的3倍多,福建舰、山东舰、辽宁舰三艘航母形成的战斗力,能轻松覆盖日本周边海域;东风-26、东风-17等导弹,射程不仅能覆盖日本全境,还能精准打击其军事基地和港口,而日本最先进的12式反舰导弹,射程才刚到900公里,根本够不着中国内陆。 更关键的是地理优势,中国在东海、南海的岛礁上部署了大量雷达和导弹,实弹演习就相当于在日本家门口“亮肌肉”,日本自卫队的舰艇和战机每次跟踪监视,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越界引发冲突。 反观日本,国土狭长且缺乏战略纵深,所有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都在中国的打击范围内,真要是发生冲突,日本连缓冲的余地都没有,这种“家门口作战”的天然劣势,让日本的军事威慑力大打折扣。 日本的内部问题更是让它经不起任何折腾,现在的日本已经被三重困境缠得喘不过气。 首先是高达经济规模两倍的公共债务,这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严重的,一旦遇到经济冲击,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应对; 其次是超老龄化问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9%,接近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劳动力不足、消费市场萎缩、创新活力衰减,这些结构性顽疾让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最后是物价持续上涨,普通民众生活压力增大,对未来预期悲观,高市早苗政府就算推出食品免税等政策,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要是真的卷入冲突,不仅经济会彻底崩盘,社会稳定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政府虽然嘴上强硬,却始终不敢有实质性的挑衅动作。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盟友依赖症”,它总以为有美国撑腰就能肆无忌惮,却忘了美国从来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美日同盟看似牢固,实则是美国利用日本牵制中国的工具,一旦真的发生冲突,美国大概率会像在俄乌冲突中那样,只提供武器和情报支持,绝不会直接派兵参战,让日本当“炮灰”。 之前美日举行的“坚决之龙”联合军演,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是“演给日本看”的闹剧,美军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刚部署就撤离,根本没有长期驻扎的打算。 苏嘉全急着替日本说话,大概是忘了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真实图谋,日本之所以炒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根本不是为了“保护台湾”,而是怕两岸统一后,中国彻底突破第一岛链,威胁到它的海上生命线。 苏嘉全的言论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话,他高估了日本的实力,也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底气。 现在的日本,就像一个浑身是病却还要硬撑着“摆架子”的老人,根本经不起任何风浪,而中国则是正值壮年的强者,既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任何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