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如果不大力度推进市场化,那学生就业永远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今天的

岚岚看商业 2025-11-20 20:41:35

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如果不大力度推进市场化,那学生就业永远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今天的结论这么武断? 因为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找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毕业生又是1000多万,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其实根本不用统计局统计,我在一线就可以直接告诉你结果。 首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我今天要开炮了。在高等教育圈,我开炮是出了名的。上上个星期,就在深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课题会议上,当着国务院领导的面,我还开炮了。 我在会议上说,我们的高校课程体系是有问题的,大而全、不实用,学了就忘。本科大量的课程,其实是没有用的。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企业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体系面面俱到,巴不得企业里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你都要学会。但是内容多了肯定学不精,只能学个皮毛。结果呢? 任何一个岗位都不专业,这就等于大学没学专业。听完波哥讲的这些,现场的专家一半哄堂大笑,一半脸红心跳,这我都习惯了。 我今天就要揭秘高等教育的几个惊天大bug,看完这些,你对这个系统就有更透彻的了解了。 首先,学生就业情况之所以这样,其实从根儿上就注定了。以前的就业率不是这样,因为那是经济上行期,市场大量需要人——大家注意,波哥说的是“需要人”,而不是大学培养的“专业的人”。现在经济下行,不需要这么多人了,所以这跟是不是大学生没有关系。我这样说,你明白了吗?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大学根本就不管就业。准确地说,是上边根本不要求高校对就业负责。这话怎么说呢?从考核体系就能看出来:上边部门对一所大学的评估考核,最重要的是科研,其次是教学。你哪怕就业率百分之百,个个年薪五六十万,科研不行,你啥也不是。别跟我杠“是有要求的”,你说的那都是外行话。 所以,不管是985、211,还是普通的乡镇师范;不管是700来分的清华,还是400来分的三本;不管是公办的科研院校,还是民办的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最核心的都是科研成果。 于是,700来分的学校,要求搞科研;600来分的学校,要求搞科研;500来分的学校,要求搞科研;400来分的学校,竟然还要求搞科研。根本不管市场是否真的需要,不管这些学校能不能搞出科研成果。 所以我一直不理解这种“全民搞科研”,到底搞的是哪门子科研?难怪上边也有部门站出来说实话:我们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没有用,浪费的是国家资源。这话说得很真实。最简单的,你去知网上搜一搜,国内顶级学术期刊的文章水平,和差的学术期刊的文章水平,差距比人和猴子的差距还要大。那有人想过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除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估,包括职称体系,全都是以科研为核心,所以教师根本不会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讲课的老师不考虑就业,那设计课程的人会关注吗? 很不幸,课程也是老师设计的,他们关注就业吗?他们懂就业吗?可能大部分都不懂。很多老师,特别是公办大学的老师,要求是“根正苗红”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人一毕业就进了高校,接触市场极少,完全不懂市场;就算接触市场多的,能达到深入理解行业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的水平吗?就算能达到这个水平,设计的课程能符合上边部门的条条框框吗? 最重要的是,上边完全不会用就业情况来考核一套课程体系设计得好不好,而是用他们坐在办公室里设计的一套标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大学生就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有疑问吗?

0 阅读:2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