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知道,根本不是什么没经验、空窗期、学历低、年纪大、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导致找不到工作,而是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迁。日益增长的大学生毕业数量和经济放缓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造成了市场结构性的矛盾,所以就业问题愈演愈烈。 给你看组数据你就明白了:2000年之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不到100万人;2020年后,每年却有1000多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加,跟我们的经济周期完全错配。以前是好几家企业抢一个大学生,现在是成百上千个大学生抢一个岗位。我说呢,为什么我们比上一代多读了那么多书,反而还找不到一份工作了? 这种时代浪潮下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困境:学历贬值、毕业即失业、30岁职场危机,这已经不是个人努力与否的单一问题了。而这一切,30年前的日本年轻人有过相似的经历。 他们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婴儿潮时期,学生时代见证了日本80年代的经济腾飞,却在毕业后迎面撞上了90年代无止境的经济衰退。这些学生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出生在了一个坏的时代。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真的背脊发凉,它把历史浪潮下个体的无力感描写得淋漓尽致。 当我发现自己的遭遇跟书中的描述非常相似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绝望,真的太崩溃了,甚至想过要不直接摆烂算了,个人的努力怎么敌得过时代的洪流? 但后面冷静下来仔细想了想,发现不甘心,这是我自己的人生啊。于是不得不思考,当个体的努力奋斗正面撞上了时代的结构性变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我一共总结了四个点: 首先,认清客观事实。绝对的价值一直和大学生的数量息息相关,在宏观调控上,谁也没有办法通过扩招延缓就业形势,所以学历贬值是必然的。降低对学历价值的期待,真正去掌握学习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 二是学会跟自己和解,心态一定不要崩。我看到一段对我触动很大的话:“真正能让一个人状态好的是愿力,人有一项不能被剥夺的自由,就是对这个世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当我们看清了时代的困境后,躺平和抱怨只会让我们跟随这个历史浪潮进入负反馈的循环。 但其实在个体层面,我们是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正循环的。比如今天吃了一个好吃的,做了一手好菜,看了一本好书,然后在互联网上分享出去,其实就是完成了生命的体验、输入输出这么一个闭环。这种一个又一个小环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印记。当你想把生活过好,这种愿力越来越大,心态越来越好的时候,就走在个体的正循环里了。 三是把思维从线性规划转换成动态适应。在我们出社会之前,听的最多的就是“考不上好大学就完了”,后来又是“考不上研、考不上公就完了”。但其实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不是考上什么大学、找到什么工作就一定能怎么样,更不会说因为失败就完了。 人生有太多可能性等着我们去挖掘,就比如现在失去主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但通过自由职业获得收入的人也越来越多。之前我在国企的时候,根本想不到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多种方式可以养活自己。 最后一点是重塑属于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可以加速,但没法跳过。我发现很多像我一样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却从来没有掌握赚钱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而越是在这种困难模式的打工背景下,拥有一套自己的赚钱体系越重要。 它其实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具体包括商业认知,比如价值交换思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等等;技能组合,比如沟通、表达、营销、内容创作等等。各位朋友可以利用AI工具搜寻对应的资源进行学习,并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实践闭环。 尽管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但我依然想用一句积极的话作为今天视频的结尾与你共勉: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