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得知小明王船沉江中,悲痛欲绝。因为他的爱将廖永忠也在船上。可当朱元璋得知廖永忠活着回来时,脸色却瞬间沉了下来。 小明王韩林儿就是个“牌位皇帝”。他爹韩山童是白莲教的头头,早年靠着“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拉队伍,结果刚一动手就被元军给灭了。刘福通没办法,只能把韩林儿挖出来,立为“小明王”,建了个“龙凤政权”。 各路起义军都得认这个旗号,包括朱元璋,早年也得用“龙凤”年号,名义上,他是韩林儿的臣子。 可时间一晃,朱元璋今非昔比了。他灭了陈友谅,摁住了张士诚,手里攥着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地盘。这时候,远在滁州被他“保护”起来的小明王,就从“图腾”变成了“绊脚石”。 总不能自己当老板了,头上还供着个名义上的董事长吧?你想称帝,这董事长咋办? 按说老朱有的是办法。学曹丕搞“禅让”,给个好待遇养起来,面子上也好看。或者,1363年安丰之围,张士诚打过来时,老朱压根可以不去救,借刀杀人多省事。 可他偏偏冒着被陈友谅偷家的风险,硬是把小明王给救回来了,然后安置在滁州,严加看管。这就让人看不懂了,你到底是要他死,还是要他活? 答案在1366年揭晓了。老朱突然说,应天宫殿盖好了,得请“主上”韩林儿回来“享福”。 他派谁去接呢?派了他手下最能打水战的猛将——廖永忠。 廖永忠是谁?那是在鄱阳湖大战里,驾着火船冲进陈友谅舰队的狠人。朱元璋能赢下那场国运之战,廖永忠居功至伟。派这种心腹大将去“护送”,够给面子吧? 可疑点立马就来了。从滁州到应天,明明有平坦安全的内河航道,又快又稳。可廖永忠偏偏“护送”着小明王,绕道去了瓜步。 那地方是长江险段,水流湍急,老船夫都叫“鬼见愁”。 这哪是接人,这分明是往鬼门关里送。 果不其然,船队浩浩荡荡,别的船都好好的,唯独小明王乘坐的那艘官船,“意外”翻了。船上的人,包括小明王,全喂了鱼。 消息传回应天,朱元璋“震怒”,拍着桌子大骂。可这事儿就这么雷声大雨点小地过去了。既没查沉船原因,也没治任何人的罪。 一年后,朱元璋废除“龙凤”年号。两年后,登基称帝。 朱元璋想他死。但问题是,他不想小明王这么死。 朱元璋听说船沉了,“悲痛欲绝”。这演技,他悲痛的,大概是“哎呀,我的爱将廖永忠怎么也折里头了!” 可转头,廖永忠活着回来了,满身是水,跪下请罪:“主公,臣施救不及……” 朱元璋的脸,“唰”一下就沉了。 他沉脸,不是因为小明王死了,而是因为廖永忠活着。 整支船队,就一艘船沉了;整艘船的人,就你廖永忠和你的人“碰巧”不在船上,还能站在别的船上“施救不及”。 朱元璋要的是一场天衣无缝的意外,一场让天下人闭嘴的“天意”。可廖永忠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明着告诉天下人:“没错,人我杀了,老板授意的。” 朱元璋最在乎什么?名声。他当年最看不起陈友谅弑主,骂了好几年。现在廖永忠这么一搞,他朱元璋成了自己最鄙视的那种人。 那廖永忠是真傻吗?他一个水战宗师,能不知道瓜步的水多险?能不知道这活儿干得多扎眼? 这就牵出了另一拨人: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士绅集团。 他们打心底里瞧不起韩林儿这种白莲教“邪教”出身的“伪皇帝”。在他们看来,朱元璋要称帝,就必须跟这帮“乱臣贼子”彻底切割。 刘伯温当年就极力反对朱元璋去救小明王,就是怕这尊“菩萨”请回来甩不掉。 于是,一个微妙的局面形成了: 朱元璋:想小明王死,但顾及名声,不肯明说。 浙东集团:必须让小明王死,这样朱元璋才能“继承元统”,他们这些前朝旧臣才能名正言顺地当“明朝功臣”。 廖永忠:淮西武将,看懂了老板和文官集团的心思。 廖永忠觉得,这是个两头邀功的好机会。他自作主张,或者说,在刘伯温等人的默许下,干了这件“脏活”。他以为老板会很高兴,因为他替老板解决了最大的政治障碍。 廖永忠万万没想到,他踩中了朱元璋最大的雷区:“窥探朕意,自作主张”。 当朱元璋的脸沉下来的那一刻,廖永忠的命运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朱元璋虽然需要这个“结果”,但他极其厌恶这种“过程”。 小明王死后,朱元璋立马禁了白莲教和明教,彻底跟红巾军的“邪教”背景切割,转头宣称自己“继承元统”。浙东集团的目的达到了。 1370年大封功臣。廖永忠的功劳按理说封个公爵绰绰有余。结果呢?只封了个“德庆侯”。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给的评语,几乎是明着骂他:“让儒生窥朕意,想投机取巧”。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小子居然敢伙同那帮读书人来猜我的心思,还想拿这事来邀功?!” 1375年。距离沉船事件近10年后,朱元璋终于腾出手了。找了个“私用龙凤器物”的由头,赐死廖永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