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了酒禁,依律当斩。有人劝朱元璋,说胡大海

世从尔 2025-11-14 17:56:45

135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了酒禁,依律当斩。有人劝朱元璋,说胡大海正在前线拼命,杀了他儿子恐怕军心不稳。朱元璋的回答斩钉截铁:“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吾法不行。”最后,朱元璋坚持斩了胡大海的儿子。   这时候的朱元璋,还没登上帝位,却已是割据一方的枭雄,他麾下猛将如云,胡大海是最能打的一个,此刻正带着大军在婺州跟元军死磕,城里的粮草全靠他守住补给线。   酒禁也不是凭空设立的,连年征战让粮食比金子还金贵,朱元璋早就下了死命令,不许用粮食酿酒,连种糯米都要报备,就是为了把每一粒米都送到前线。   胡大海的儿子被关在牢里,消息传到帅府时,朱元璋正在看军粮清单。   负责刑狱的官员垂着头回话,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杀了他恐怕寒了前线将士的心,万一胡大海一时想不通反了,损失就大了。   旁边的谋士李善长也跟着劝,说不如先把人关着,等胡大海凯旋再做处置,既给了大将面子,也保全了律法。   朱元璋没立刻说话,手指在清单上划过那些潦草的数字,他想起上个月,有个小兵因为偷了半袋军粮,被当众斩首示众,当时全军震动,再没人敢私动粮草。   如今换了大将的儿子,律法就不管用了?他起身走到帅府门口,望着城外练兵场上挥汗的士兵,这些人跟着他出生入死,图的就是一个公平,要是规矩只管小兵不管官宦子弟,这队伍迟早要散。   求情的人还在喋喋不休,说胡大海性格刚烈,真要是逼急了不好收场,朱元璋猛地转过身,眼神扫过众人。   他比谁都清楚胡大海的分量,从濠州起兵时就跟着他,刀山火海里救过他的命,可正是这样的重臣,家人更该遵法守纪。   他让人把律法条文抄录下来,贴在帅府外的墙上,那条“违酒禁者斩”的规定,墨迹还新鲜得很。   牢里的胡公子倒是没太慌张,他觉得父亲正立大功,朱元璋顶多骂他几句就完事,直到囚车押着他穿过街市,看到围观人群里那些兵士严肃的脸,他才慌了神。   行刑前,朱元璋让人给他带了句话,说不是不念及他父亲的功劳,只是军法如山,谁都不能例外。   消息传到婺州前线时,胡大海正指挥士兵架设攻城梯,他拿着军报的手颤了一下,随即把纸捏成了团。   身边的副将吓得不敢出声,以为他要立刻带兵回去质问朱元璋,可胡大海沉默了半晌,只是下令加紧攻城,当天就攻破了婺州城门。   他心里清楚,朱元璋这么做不是针对他,要是军法能被人情随便变通,这仗根本没法打。   朱元璋没猜错,斩了胡公子后,军营里的纪律反而严了不少,之前还有人偷偷用粮食换酒喝,这下全都收了心思。   其实朱元璋也不是铁石心肠,他特意让人给胡大海送去了不少慰问的绸缎和药品,还把自己的亲兵拨了一队给胡大海当护卫。   他知道,真正的将领看重的不是私情,而是公平公正,后来胡大海班师回朝,朱元璋亲自到城外迎接,两人见面没提儿子的事,只是拍着他的肩膀说辛苦了,那份信任比任何安慰都管用。   有人说朱元璋太狠,可他心里明白,乱世之中,律法是维系队伍的根,那时候各路义军层出不穷,很多头领就是因为赏罚不明、徇私枉法,才慢慢众叛亲离。   他要的不是一时的军心,而是能支撑他打下天下的规矩,胡公子的死,看似不近人情,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法不容情”这四个字。   多年后,朱元璋建立明朝,还常跟大臣说起这件事,他说当年要是徇了私情,或许能留住胡大海一时,却会丢了全军的人心。   律法就像城墙,少一块砖都可能塌,不管是谁,都不能成为那块松动的砖。   而胡大海后来始终忠心耿耿,用一生战功证明了朱元璋的决断没有错,也证明了真正的忠诚,从来都建立在对规矩的敬畏之上。   参考资料:《明史》

0 阅读:265

猜你喜欢

世从尔

世从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