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万张飞日本机票被取消。看到没有?取消了49.1万张飞日本的,才32%!还有68%,也就是还有95.1万张机票还没取消呢。这里面有不少人会觉得,越少人去越舒服,别人不去不关我事的态度! 最近的数据实在有点意思,49.1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按下了退票键,这波操作直接带走了预订总量的32%,但依然有95.1万张机票躺在很多人的行程夹里,“沉默的大多数”依然选择按兵不动。 这95.1万人之所以还在犹豫或者坚持,绝大多数是因为“账”太难算了,11月14日发出的那两份分量极重的提醒,绝不是无的放矢,看看对面这阵子的动静:针对我们国家公民的治安案件频发,甚至有些恶性袭击到现在还没个说法,再加上那种所谓“AI诈骗”的新型陷阱,安全隐患早就不再是理论上的概率问题了。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一种氛围的变质,近期某些政客在涉台问题上的错误言论,甚至可以说是粗暴干涉,直接导致了当地民间情绪的某种对立,这不是单纯的旅游话题,而是当右翼言论抬头时,每个走在街头的普通游客都可能成为那股莫名敌意的承载者,航空公司迅速推出的“免手续费退票”政策,与其说是商业让利,不如看作是对这种潜在风险的一种官方盖章认证。 而从11月16日开始,受影响航班的比例一度飙升到了82.14%,这种看似“温和”的民间自发退票潮,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表态,有航空分析师直言,这点退票量对中国庞大的国内航空网络来说,只不过是毛毛雨,伤不着筋骨。 但这对彼岸的打击可就是另一码事了,要知道仅仅在2025年的头9个月,我们过去捧场的游客就甩出了将近7万亿日元的真金白银,撑起了当地国际旅游收入的四成江山,连穆迪分析都不得不出来说实话,如果中国客流持续“断崖”,这冲击力是显著的,这哪是什么“别人不去我更清静”的捡漏时刻?在某些时候,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大国博弈的浪潮中,你想“切割”,但经济账本把这种联系绑得死死的。 我们尊重的不仅仅是那49.1万人果断退票的“血性”,也试图理解那95.1万人进退两难的“无奈”,但自由永远是建立在对风险清晰认知的基础上的,国家给出的预警,其实是把风险这一课前置了,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大家的钱包,更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周全。 这几十万张还没退的票,每一张背后都是具体的悲欢与成本,这无需苛责,但在当下这个微妙且复杂的节点,当“说走就走的旅行”遇上了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当个人利益与某些更宏大的背景产生摩擦时,也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计算“性价比”,更要学会在风险与收益之间,重新校准那把衡量安全的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