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现在僵到极点了! 据日媒在报道中称,中方19日一早便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联络了日方,并且要求日本自身做好准备。 11月19日的清晨,当日本外务省接到那一通来自中方的正式外交电话时,他们或许还没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通报,而是一场针对其近期政治挑衅的“系统性硬核反制”。没有漫长的拉锯战,没有含糊其辞的暗示,中方这一次把话摆在了明面上:如果不收回那些触碰底线的错误言论,两国的经贸往来将为此买单。 随即三个合作项目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敲打,而是听到了民众呼声后的果断行动。 就在此前的本月7号,经过漫长的两年多等待,来自日本北海道的约6吨冷冻扇贝刚刚艰难地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当时日方还为此一度狂喜,以为看到了全面恢复的曙光,毕竟曾经有承诺说只要自行检测合格就能逐步放开。 然而11月19日这一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不仅是单纯的暂停进口水产品,要知道在那些辉煌的日子里,日本出口的水产中有超过四成是端上中国餐桌的,此前好不容易解禁的449种水产目录,如今变成了一张张无法兑现的废纸。 而在海上的另一端,打击同样来得猝不及防,原本满载着欢声笑语的“爱达·地中海号”邮轮,按计划本应搭载着2680名期待旅程的游客,于11月20日早晨停靠冲绳县宫古岛市平良港,都在等着迎接中国游客的消费力,但就在靠岸前夕,冲绳海关却收到了令当地旅游业绝望的消息:计划取消,游客不再下船,这让此前为迎接游客做足准备的日本商只能看着空荡荡的码头欲哭无泪。 这种痛苦是即时且具象的,反应灵敏的资本市场率先投了反对票,日经指数应声暴跌3.3%,更直观的冷清发生在该飞的地方,如今往返于中日之间的航班已经被取消了超过三成,曾经繁忙的空中航线变得稀疏冷清,而在文化领域,原计划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也没能幸免,接连遭到撤资和叫停。 为什么要做到如此地步?面对日本广播协会记者的提问,中方给出的理由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掷地有声,作为贸易伙伴的基本责任问题,日方在输华水产品的监管责任上根本没有彻底履行。 让他这不仅是官方的态度,自从高市早苗再次抛出“台湾有事”的陈词滥调,并在涉台问题上发表极其露骨的言论起,中国民间的舆论场,无论是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还是街头巷尾的谈资中,愤怒的情绪都在积聚。 这就是中方所强调的“人民的呼声”,民众不仅仅是对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表示愤慨,更是将这种不满投射到了对日本整体国家形象的认知上,各大网络平台上,要求“暂停进口”的留言铺天盖地,这绝非是被煽动的情绪,而是朴素的爱国情感被外部挑衅点燃后的自然反应。 中方发言人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当前形势下,即便你的水产品硬要送过来,在这一片愤怒的民意海洋中,也根本找不到市场。 中国民众无法容忍任何外部势力插手内部事务,这种决心已经具象化为对日本产品的自发抵制,中方这次叫停合作,就是在落实人民的殷切期望,给岛内的分裂分子和日本的鹰派政客同时敲响了警钟。 目前来看,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高市早苗及其团队非但没有拿出丝毫承认错误的诚意,反而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不断提出抗议,甚至连去中国沟通的日本官员被拍到的画面都要拿来做文章,这种本末倒置的应对方式,只能证明他们至今没有读懂中国发出的信号。 机会窗口并非完全关闭,中方早已有言在先:日方首先应当收回错误言论,用实际行动来维护那已经岌岌可危的政治基础,若不能及时止损,继续在那条错误的道路上倒行逆施,现在的“暂停进口”和“取消靠岸”恐怕还只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