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快讯 就在刚刚 凤凰卫视报道:中方向日方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说真的,这消息一出来我一点都不意外,具体时间是2025年11月19号下午,中方通过外交途径正式给日方发了通知。 不是局部限制,是全品类都停了,冷冻秋刀鱼、鲜活帝王蟹、盐渍海苔这些咱们常听说的日本水产,全都不能再进中国市场了。 恢复进口?那得等日方拿出让中方信服的安全证明,现在连个准信都没有。 要捋清楚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月前说起。2023年8月日本排核污染水,中方当时就全面停了日本水产进口,今年6月才松口,说可以有条件恢复。 可这“有条件”不是空话啊,中方明确要求日方提供每一批次的检测报告、原产地溯源文件,结果呢?首批抵华的北海道扇贝,都在港口冷库放了快一个月了,复检还没通过。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中旬在国会乱说话,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的“存亡危机”,还提什么集体自卫权。 中方当时就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严正交涉了,可日方倒好,就打了个哈哈,没任何实质性回应,这不是明摆着挑衅吗? 巧的是,同一天除了停水产,中方还叫停了日本牛肉对华出口的磋商,这牛肉出口可是日本农协盼了好几年的“香饽饽”。 说到这儿必须提一嘴高志凯博士,他11月17号就在社交平台呼吁,赶紧停了日本海产品和农产品进口,现在看,还真让他说着了。 作为常年泡在国际新闻里的观察者,我得说,中方这操作,纯属“忍无可忍”后的正常反应。 台湾问题是咱们的红线,谁碰谁就得付出代价,日方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可他们一边想在台湾问题上煽风点火,一边又想在咱们这儿赚得盆满钵满,天下哪儿有这么划算的买卖? 日本水产品对华出口占比常年在4成以上,巅峰时候,他们每出口10斤海鲜,就有4斤是卖到中国的。 2023年那波暂停,日本渔业损失超1000亿日元,好多老渔民一辈子靠打鱼为生,最后只能去码头打零工,现在刚有点起色,又给浇了盆冷水。 其实中方已经够给面子了,要求的检测报告、监管记录这些,都是国际贸易的常规操作,可日方就是拿不出来。 这哪儿是想好好合作啊,分明是没把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当回事儿。 毛宁发言人之前说得特别实在,就算现在让日本水产进来,老百姓也不会买,谁愿意拿自己的健康赌啊? 民间早就有行动了,好多日料店主动把日本海鲜下架,换成国产或其他国家的食材,电商平台上日本水产的销量直接腰斩。 日方总说要开拓东南亚、欧美市场,可东南亚人爱吃淡水鱼,欧美对海鲜的检测标准比咱们还严,根本接不住中国市场的缺口。 不过话说回来,中方从来不是想搞贸易对抗。 核心是想让日方明白,经贸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你在政治上挑衅我,还想在经济上占便宜,这根本不现实。 从钓鱼岛常态化巡航,到文旅部发赴日旅游提示,再到现在的贸易调整,中方的每一步动作,都是对日本不当行为的回应。 每个国家都有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权利,咱们这么做,既是捍卫主权,也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没毛病。 如果日方还执迷不悟,继续在敏感问题上玩火,后续的反制措施只会更硬核。 说到底,中日合作的大门一直开着,但得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大家觉得,日方会因为渔业损失改口吗?后续中方还可能有哪些反制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