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男子借给开发商1100万,对方以37套共4000平房子做抵。后开发商还不上,男子想卖房子时,却发现名下只剩下3套,剩下36套被开发商伪造公证书卖掉了…… 各位朋友,今天咱聊的这事儿,简直刷新了我对“操作”的认知边界。 故事得从2014年说起,河南郑州的张亚太先生,遇到了来自舞钢市的开发商苏德民。 当时苏德民的钢城花园二期快收尾了,说资金周转卡了壳,张口向张亚太借1100万,承诺半年就还。 为表诚意,苏德民主动提出把小区37套共4000平的房子网签到张亚太名下,作为借款担保。 张亚太觉得这担保实在,就把钱借了出去,可他没料到,这一借就成了11年的漫长等待。 钱没等来不说,房子也拖到2022年才正式交房,直到今年十月,张亚太想着把这些房卖了变现,才动身去了舞钢市房管局。 查询结果一出来,他直接懵了,自己名下就剩3套房子,另外34套全没了踪影。 追问之下才知道,从2022年6月开始,苏德民就拿着所谓的“公证书”和“委托书”,分批次把这些房的网签给撤销了,现在全转到别人名下,其中26套都办了房产证。 那些委托书上写着,张亚太因在外地不便前往,特意委托苏德民代办手续,还说他2022年亲自去公证处签了字。 可张亚太说了,除了2014年去舞钢借过钱,之后他就没踏过那儿的门槛,签字更是子虚乌有。 更离谱的是,苏德民的造假手段特别糙,两份不同时间的公证书用了同一个文号,张亚太的签名次次不一样,就连提交的合影都是PS的,俩人脸上光线都对不上。 就说这造假水平,稍微用点心都不至于这么破绽百出。 可偏偏,这些漏洞百出的材料,愣是通过了房管局的“三级审核”。 面对质疑,房管局说他们只做形式审核,没法核实真假,这话听着就让人窝火。 要知道,公证处跟房管局就隔一条马路,打个电话核实一下,就能戳穿谎言,他们偏偏省了这步。 苏德民后来倒是承认了造假,可他还狡辩说是“善意”的,把房抵给施工队解决烂尾问题。 这话说得好像他占了理,可他咋不想想,张亚太的1100万也是真金白银,凭啥要为他的烂摊子买单? 其实在房产交易里,核实材料真实性是底线,郑州有的交易中心就会主动跟公证处求证,舞钢房管局不是做不到,是根本没上心。 老百姓把房产安全交给这些部门,图的就是个放心,可这种“无力核实”的态度,无疑是把大家的信任摔在了地上。 现在张亚太的律师已经在准备材料,既要告苏德民伪造公文,也要追究房管局的责任。 这事儿不是个例,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数据多跑路,才能从根上杜绝这种荒唐事。 毕竟,公信力这东西,破坏容易重建难,你觉得这事儿里谁的责任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