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全球17%的人口生活在只占世界陆地面积2.4%的南亚次大陆上。

理大国迷雾 2025-11-19 16:41:55

你可能不知道,全球17%的人口生活在只占世界陆地面积2.4%的南亚次大陆上。 这里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带来充沛的雨水,恒河平原的肥沃土壤沉积层厚达2000米以上,氮、磷、钾含量甚至超过长江中下游平原。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印度成为耕地面积全球领先的国家,约1.6亿公顷的耕地比中国还多出近7亿亩。 印度农民每年可以种植两到三季作物,这得益于全年无霜期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量资源。月平均气温保持在21℃以上,即使在冬季,农作物也能继续生长。西南季风带来的降雨集中在6月至9月,年均降水量高达1200毫米,部分地区甚至超过4000毫米。 不过,印度农业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当时印度经历了严重旱灾,不得不依赖进口粮食度日。 政府引进了高产的小麦和水稻品种,推广化肥和灌溉技术,使农业面貌彻底改观。到20世纪80年代,印度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甚至开始出口粮食。 今天的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大米和小麦生产国,每年向近150个国家出口大米。2021-2022年,印度农产品出口创下超过500亿美元的纪录。 俄乌冲突后,印度总理莫迪表示将扩大小麦出口以弥补全球市场缺口,小麦出口量在2022-2023年度可能超过1000万吨。 然而,印度农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粮食总产量可观,但每公顷耕地单产仅为3.04吨,不足中国6.62吨的一半。全国约35%的耕地有灌溉设施,大量耕地仍依赖雨季降雨,一旦季风异常就会导致大面积歉收。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印度已成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但其国内饥饿问题依然严峻。 2021年全球饥饿指数显示,印度在116个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101位,属于“重度饥饿”区域。有超过1.9亿人面临饥饿问题,约占全球营养不良人口的四分之一。 造成这种“出口繁荣与国内饥饿并存”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印度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近40%在供应链中流失或浪费,部分因为缺乏冷却和储存设施。同时,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74%的耕地掌握在8%的地主手里。 印度的饮食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消费模式。由于宗教和文化原因,印度人均年肉类消费量仅为4.8千克,远低于中国的67.5千克和美国的123.3千克。这使得印度粮食消耗主要集中在人类直接食用,而非用于牲畜饲养。 从发展潜力看,印度农业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有分析指出,如果采用更先进的农业体系和技术,印度粮食单产可能大幅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印度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土地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关键问题。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印度如何平衡粮食出口与国内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改善分配公平,将是这个南亚大国面临的长久课题。

0 阅读:23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