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丁肇中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讲台上时,主持方依旧以为他会像其他科学家一样使用英语。他的发言稿已经递上工作人员,语言却与对方预期完全不同。他坚持以中文开始致辞,现场不少人愣住,负责典礼流程的人员短暂出现混乱。即便如此,他仍按照准备好的内容讲完全篇报告。 这场演讲的背后,提前数日便发生了一段交涉。美国驻瑞典机构通知他,作为在美国工作的物理学家,典礼发言应遵循惯例。他当场提出质疑,认为既然诺贝尔奖鼓励全球科研人员,语言不必被局限。他没有进一步争论,只简单说明会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 典礼前,美国方面再次劝阻,希望他顾及美国科研界的形象。他态度平静,明确表示不会更改发言语言。这种坚持源自他对科研中事实与原则的重视,也来自他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1974年,丁肇中团队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进行高能实验时,意外发现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粒子。他反复核验数据,并通知同事加紧验证。相近时间,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也得到类似结果。双方资料对照后确认,确实是同一种新粒子。粒子特殊的寿命与能级,引发国际学界广泛关注。 随后一年,美国物理界频繁邀请他进行报告。他在讲座上不断被问到实验细节,他用简练方式解释探测器工作原理与数据采集流程。他常说某些细节还需进一步验证,从不夸大研究成果。 这种严谨态度使他在短时间内受到国际认可。诺贝尔委员会最终把该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他与另一研究团队。他收到通知时仍在准备后续实验内容,没有立刻回应外界的祝贺。 回看更早的经历,丁肇中的坚持与性格来自长时间形成的习惯。他在密歇根大学读书时,课程压力大,学业安排紧迫,他常在实验室连续待到深夜。他完成博士课题后,又被介绍前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进行实践,在那里掌握了更多实验技术。 典礼上那段中文演讲最终顺利记录并公开,被多个国家的媒体报道。学界对他的研究成果关注多于语言争议,演讲后的讨论依旧围绕粒子物理展开。 丁肇中后来继续参与多个大型实验计划。他在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组织者,推动团队进行更大规模的太空与粒子探测研究。他到中国多次进行学术交流,指导相关院校的科研方向。他始终强调科研需要严谨基础与长期投入。 那场语言争议最终成为他科研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他完成自己的学术陈述,让全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真的假不了
当年杨振宁是用什么语言来致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