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也要“排除中国制造”了 近期,马斯克下令要求美国生产的特斯拉,其零部件不能再由中国供应商提供,计划一到两年内完成,不影响国产特斯拉。 一个汽车零部件的“政治身份”到底有多重要?看看特斯拉就明白了,它最近正被迫给自家供应链里的每一个零件,办理不同的“护照”。 这已经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而是一场在全球化裂缝中,为生存而进行的身份改造游戏。 特斯拉已下达明确指令,旗下美国工厂需在未来 1 至 2 年内,全面终止与中国供应商的所有合作关联。 当然,这把火烧不到上海的超级工厂,那里的国产特斯拉一切照旧。你看,同一家公司,同一个产品,零部件的“国籍”却被硬生生划分成了两个世界。 这一系列变局的深层推手,正是美国在背后频频祭出的政策大棒,主导着局势走向。那部《通胀削减法案》(IRA)就是根指挥棒,它用一笔7500美元的消费者补贴,逼着所有车企站队。 相关规则直白且强硬:2024 年起,只要电池组件与中国存在任何关联,对应的补贴便会直接取消;进入 2025 年,审查力度进一步升级,将延伸至矿物原料这一上游环节。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身份净化”行动在北美拉开帷幕。特斯拉德州工厂内正发生着供应链替换:中国产的电池与电控组件,正被悄悄换成墨西哥、加拿大或是韩国制造的对应产品。 这不只是特斯拉一家的窘境,通用汽车放话要在2027年前剔除所有中国件,福特和Stellantis也在埋头干着同样的事。 特斯拉一度想走捷径,鼓动中国供应商“地理搬运”到墨西哥,以为换个地方生产就能拿到“北美护照”。 但很快他们发现,审查官看得远比想象的深。按照新规要求,自 2025 年开始,就算工厂选址在墨西哥,一旦其供应链中包含中国产原材料,同样要面临 25% 的关税征收。 这等于直接宣告,简单的物理搬家,已经无法改变零部件的“出身”了。 这套新玩法,彻底颠覆了成本逻辑。 一个中国产的内饰件,可能比美国本土便宜20%以上,但这优势在美国对电动车高达100%的关税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当政治成本压倒经济成本时,选择变得不由自主。 行业甚至有个悲观预测,如果特斯拉的美国产线完全“净化”,单单电池成本就可能飙升42%。这多出来的钱,要么特斯拉自己消化,要么就得消费者买单。 其实核心逻辑很简单,这场被鼓吹的 “脱钩”,本质就是一场成本高企的赌博,最终大概率得不偿失。 然而,想彻底换掉零部件的“产业基因”,谈何容易。这场身份改造,最终还是撞上了冰冷的产业现实。纵然被排除在部分产品合作清单之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游环节的核心地位依旧难以撼动。 在全球资源格局中,中国占据显著优势。大部分的锂、钴、石墨资源,以及逾八成的电池核心材料,皆掌控于中国之手,彰显着在资源领域的重要地位。 这些是构成电动汽车最底层的“基因编码”,不是在美国德州建个锂矿精炼厂就能凭空变出来的。建一个电池厂要三年以上,开一座新矿更是要等七年,这种时间差,让快速替代成了一句空话。 即便是明星车型Model3和ModelY,依然有近三成的零件来自北美之外,其中不少是中国供应商的独家技术。 面对这种短期内无解的依赖,一种新的博弈模式出现了: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正积极寻求把工厂这个“基因载体”,直接移植到美国土壤里。 这恰恰说明,事情的本质并非中国制造被彻底抛弃,而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正被迫以一种新的形态,去适应这个被政治重新划分的全球商业版图。 无论零部件的护照怎么变,那份深植产业的“基因”,依然是决定游戏结局的终极底牌。 信源:突发!特斯拉美国要求禁用中国产零部件 电动知家 2025-11-16 12:47发布于安徽汽车领域创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