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

经略简料 2025-11-18 14:20:20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今年 10 月 27 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伦敦发表公开讲话,其核心内容听着俨然是在对中印两国的经济较量作出预判,字里行间满是 “这场赛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的探讨意味。 但你如果只把它当成一番预测,那就太小看这位在总理位子上坐了20年的战略家了。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捧印踩中”,而是一份公开的“投资组合调整说明书”。 它告诉世界,新加坡这个精明的投资者,在重新评估了长期重仓持有的“核心资产”——中国之后,认为风险正在变化,是时候加仓一支高潜力“新兴股”——印度了。 要读懂新加坡此次战略转向的深层考量,第一步就得聚焦它的 “风险评估报告”—— 这份文件藏着其决策的关键前提。 新加坡之所以出现战略层面的转向,核心前提是其对最重要经济伙伴中国,展开了一场极为理性、不带偏见的深度分析。 结论很清楚:中国依然非常强大,但作为“增长引擎”的特性,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若要洞悉新加坡此次战略调整的深层用意,第一步必须聚焦那份 “风险评估报告”,其中暗藏着支撑其决策的核心依据。 看数据便知实情,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已达到 39 岁,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老龄化进程持续推进。 这种结构变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工厂利润变薄,国内消费也趋于保守。 显然,中国从不会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应对各类挑战。 中国正全力向产业链高附加值上游冲刺,人工智能领域拿下全球近四成专利,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比亚迪更是以领先全球的产量站稳行业头部。 但这种高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转型,对于长期依赖贸易中转和供应链下游的新加坡来说,意味着合作模式和利润空间都和过去不一样了。 中国正从一个巨大的合作伙伴,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基于此,风险分散已是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降低单一依赖带来的隐患。 在决定分散风险后,新加坡对印度这支“潜力股”做了一次冷静的“尽职调查”。结果是,印度的未来确实诱人,但短板也同样刺眼。这是一笔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 印度的本钱简直无与伦比:超过14亿的人口,中位年龄才28岁,充满了年轻的劳动力。 这些实打实的产业突破与优势,也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判中国经济将保持 6.5% 以上高速增长的关键支撑。苹果、特斯拉这类全球行业巨头,早已将战略目光聚焦到中国市场。 但不容忽视的是,一系列现实问题也已摆在眼前,清晰可见。 想把人口优势变成经济实力,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高速公路总里程尚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电力供应更是频繁出现波动,稳定性堪忧。 更头疼的是人的问题,接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连初中教育都没完成。受此影响,它在向高端产业迈进的道路上,正面临着难以突破的人才瓶颈制约。 所以,李显龙公开看好印度,一方面是给自己的投资决策打气,吸引更多国际玩家一起进来分担风险、做大蛋糕;另一方面,也是在喊话印度,希望它的改革能跟上,别让这笔巨大的投资打了水漂。 这场“资产配置”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新加坡早就在用一套立体的方案,把自己的未来和印度深度捆绑在一起。 资本是先锋。新加坡已经是印度第二大外资来源国,累计砸下的真金白银超过1748亿美元,而且每年还在以超过百亿的规模加码。 事实上,这早已不局限于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近年来,新加坡和印度的联合军事演习越来越频繁,从反潜到城市作战无所不包,这显然是为了保障它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 双方甚至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想把新加坡的精密制造优势和印度的软件人才结合起来,共同攻坚半导体和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驱动这一切的,是新加坡自身的困境。该国正深陷极低生育率与严重老龄化的双重困境,劳动力缺口不断拉大,对移民的依赖程度已攀升至极高水准。 布局印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为了未来的“自救”。李显龙的伦敦讲话,不过是对这份早已全面展开的执行方案,做了一次公开的总结和确认。 归根结底,李显龙的这番言论,堪称解读新加坡国家战略走向的一扇关键窗口。 它完美展示了一个小国,在全球力量的天平发生变动时,如何靠着审慎的评估、果断的选择和扎实的行动,来为自己谋求生存与繁荣。 这盘棋下得足够精明,但最终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新加坡的算盘。关键要看棋盘上的两个主角:中国能否成功跨越眼前的挑战,印度又能否将惊人的潜力兑换成坚实的国力。 新加坡既是棋手,也是这场世纪博弈中,最敏锐的那个观察者。 信源:李显龙:欧洲视俄罗斯为威胁,亚洲可不这么看中国,中国繁荣我们就繁荣 观察者网2025年10月29日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