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挑衅之际,中国国防动员系统有动作,多地民兵开始备战训练。 据央视新闻11月16日报道,连日来,中国国防动员系统开始行动,组织多地民兵开始进行备战应急军事训练。 当前民兵训练与传统认知中“扛着步枪练队列”的模式已存在本质区别。此次公开的训练画面中,多个细节颇具深意:浙江民兵操作无人机勘察“受损”桥梁,山东民兵使用模块化器材40分钟搭建临时浮桥,广东民兵配合正规军开展电子干扰演练。 这些场景印证核心事实——现代民兵已成为国防体系的“弹性骨干力量”。 此时密集开展训练具有明确背景,日本近期的军事动作可提供注解。2025年新版《防卫白皮书》直接将中国界定为“最大战略挑战”,陆上自卫队正组建导弹部队,计划2026年部署射程1000至1500公里的岸舰导弹,2027年将列装高超声速滑翔弹。 海上自卫队两艘出云级航母正加紧改装,搭载F-35B后作战半径可达上千公里。这种“渐进式扩军”较直接表态更具风险性。 更需警惕的是日本政客的表态,首相高市早苗近期公然发表涉台挑衅言论,这并非偶然口误,而是日本军事战略转向的明确信号。 军事专家陈虎指出,日本擅长以模糊表述掩盖实质变革,从“专守防卫”到“攻防兼备”的转型中,逐步突破战后体制束缚。中国国防动员系统启动相关行动,正是对这种“渐进式施压”的针对性回应。 部分观点可能质疑“民兵实战价值有限”,这一认知在现代战争背景下已不成立。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民间无人机爱好者组成的“志愿队”,多次精准打击亚美尼亚装甲目标,直接影响战场态势。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四川民兵应急分队7分钟完成集结,率先打通通往震中的道路,较部分正规军分队提前2小时抵达。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国防动员体系始终是遏制战争的关键力量,抗战时期,河北民兵创造的“地道战”有效牵制日军,冀中根据地10万民兵牵制近30万日军主力。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543万民工的后勤支援,平均每名战士获得3名民工保障。当前国防动员系统建设,是“全民国防”理念的现代化升级。 此次训练存在一处易被忽略的细节:多地加入“跨区域支援”科目。例如江苏民兵远程机动至安徽配合防空演练,福建民兵与江西民兵开展物资转运协同。 这一安排背后是国防动员系统的数字化升级——2024年国防部披露的“智慧动员平台”已正式上线,可实时匹配各地民兵专业特长与战场需求,动员效率较10年前提升3倍。 国际社会的反应颇具参考价值,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近期亚太之行中,强调“美日同盟应对中国威胁”,但未提及具体支持措施。 这一表态颇具深意:特朗普政府推进“印太战略”的同时,要求盟国强化“自保”能力,日本试图借美国势力扩军,而美国不愿被深度绑定。这种矛盾使日本的挑衅行为更具冒险性。 对比他国动员能力,中国国防动员体系的优势更为突出,日本自卫队虽装备先进,但后备力量薄弱,2025年数据显示其预备役人员仅4.8万人,年训练时间不足15天。 中国民兵登记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超百万,涵盖无人机操作、网络攻防等数十个现代兵种,仅航天领域民兵骨干就达2万余人。 常见认知误区:“高科技战争背景下民兵无用”的观点,混淆了“正规战”与“非对称作战”的界限。 2024年红海危机中,也门胡塞武装以简易无人机和导弹对多国舰队实施打击,凸显非对称作战的实战价值。现代战场已无绝对“前后方”之分,城市防空、网络防护、后勤保障等领域,民兵的战术灵活性可形成独特优势。 从战略层面分析,此次国防动员系统行动也是对“代理人战争”风险的预警。据外媒报道,日本正通过“军事技术合作”向东南亚国家输出装备,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 中国展示国防动员能力,向各方传递明确信号:中国国防纵深不仅包括航母、导弹等尖端装备,更包括亿万民众构成的“全民防线”,任何挑衅行为均需评估潜在代价。 回顾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国防动员体系落后,导致东北在4个月内沦陷;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凭借高效动员系统短期内集结百万大军入朝作战。 当前的实战化训练,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更是体系能力的升级——既坚守“不主动挑起冲突”的底线,更夯实“有效应对风险”的基础。 需明确的是,民兵实战化训练并非武力展示,而是风险防范的必要准备。日本军事扩张已突破多项战后禁忌,美国战略摇摆加剧地区局势复杂性。 中国通过实战化训练传递立场,以高效动员系统夯实安全基础,这是维护区域和平的理性选择。归根结底,能战方能止战,有备方能无患。

用户15xxx90
战争的根本是人民十军队,人民是历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