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他这话表面是说打仗时后勤重要,得提前囤物资、保运输,但往深了想,其实他有点露怯。他明白如果真跟我们长期耗下去,日本自己未必撑得住。 首先,这位自卫队的高层军官没有谈技术、没讲战术,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后勤”上,这就不是个简单的信号。 在现代战争里,后勤不是附属品,是决定生死的命脉,尤其对日本这种岛国来说,后勤就是它的命根子。日本地理条件摆在这,纵深非常有限,没有战略缓冲区,资源也高度依赖进口。 能源、粮食、原材料一大半靠外边供给,一旦海上运输线被打断,内部可没有多少能撑下去的本钱。其实日本早就意识到后勤这一块是软肋。 根据日本防卫省近年来发布的中期防卫计划可以看到,他们不断强调“提升持续作战能力”“强化弹药和燃料储备”,还说要建立“多节点的后勤补给网络”。 听起来挺厉害,但背后藏着的焦虑也不难看出来。南云宪一郎这次提的“提前准备”,不是新鲜事,而是长期以来日本防卫战略中的老问题,只不过现在说出口,说明这事在他们心里越来越沉重。 而且别忘了,日本虽然经济发达,但它的军费开支其实是被严格控制的。每年在国会预算里要经历不少“你来我往”,不像某些国家可以大手一挥就上几千亿。 在这种财政约束下,想搞长期高强度对抗,资金就是个大问题。现代战争不是靠热血,是靠钱堆出来的。光是维持舰队的日常运作、战机的维护、士兵的补给,就得烧掉一大笔预算。 真要打起消耗战,日本政府财政吃得消,国民意愿跟不跟得上,这都是未知数。再说了,别看日本军事体系现代化程度高,但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还是高度依赖美国的支持。 从战后体制到现在,日本始终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活动。一旦真的陷入长期对抗模式,不光是对中国的应对问题,也会牵扯出美日之间的协作难题。 这种复杂的多边关系,很容易在关键时刻拖后腿。南云这时候提“自我强化”,可能也是意识到靠别人靠不住,得自己多备一点粮草。 顺着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例子,日本人也不是没研究。乌克兰之所以能坚持至今,除了自身的韧性,最大的支撑就是西方国家的持续援助。 但那是地缘政治的结果,乌克兰处在欧洲心脏地带,背后是一整套北约体系在输血。日本可不在那个圈子里,它在的是亚太地区,这一带的安全格局跟欧洲完全不同。 所谓援助能不能来、来多少、来多快,都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南云宪一郎显然是担心万一真出事,外援不及时,日本自己能不能扛得住。 而且从时间点上看,这番表态也不是孤立的。2024年以来,日本在多个场合都频频释放“加强防卫力量”的信号,无论是修订国家安全战略、扩充导弹部署。 还是强化与美澳的联合演训,背后都有种“未雨绸缪”的味道。但越是动作频频,越说明他们心里没底。因为如果你真的有信心,怎么会天天喊“准备、储备、补给”? 喊这些,不是底气足,而是怕出事。这也跟最近的国际局势有关。全球供应链紧张、能源价格波动、关键战略物资储量不足,这些现实问题,没一个能单靠军事手段解决。 尤其是海上运输这块,日本一旦被海上封锁或者外贸通道受限,经济立马会受到打击。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也不是没发生过。 二战末期,日本就因为资源线被切断,军工体系瘫痪,最后撑不住。南云宪一郎当然不会在镜头前讲这些历史,但他心里肯定明白,历史的教训不能忘。 所以这番话要是只当成“日本要打仗”的信号就太表面了。更准确的理解是,日本高层已经意识到,一旦跟中国这种大国陷入长期对抗,风险太高、代价太大。 不是说他们怕打仗,而是打不起持久战。这种情况之下,南云宪一郎选择公开讲“后勤要扎实”,其实已经是在给日本社会一个心理预警。 别轻举妄动,真打起来,不是几天能解决的事,后果很可能是整个国家跟着去冒险。说到底,这不是在挑衅谁,反而是某种“理性回归”。 现代战争不再是靠武器多,而是看国家体系的韧性。日本知道自己在哪方面能硬,在哪方面撑不住,这种清醒,其实比嘴硬要靠谱得多。 南云宪一郎的这番话,如果被听懂了,对日本社会来说,不是警告别人,而是照照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