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批斗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时,11月3日新华社突然发了一组日本东京代

洞察观史 2025-11-18 09:46:41

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批斗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时,11月3日新华社突然发了一组日本东京代代木公园的图片,这是什么意思?实在令人难以费解! 文章里没别的,就是写东京的秋天有多好看,红叶怎么红得透亮,公园里的人怎么散步赏景,字里行间都是秋高气爽的味儿。 搁平时,这就是篇再普通不过的风光稿,刷到的人顶多赞一句“景色真不错”,翻过去就完了。可偏偏最近两边关系不太平,这篇文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锅。 咱先说说网友们的想法,那真是泾渭分明,跟开了辩论会似的。 一派人觉得,这文发得有门道,是释放友好信号呢。 他们说秋天本来就是赏景的季节,发点漂亮景色没毛病,再说两边再怎么有分歧,老百姓喜欢美景的心情是一样的。 另一派人就不乐意了,直接在评论里问“这时候发这个合适吗?” 他们的理由也挺实在,毕竟刚出了不少事,比如11月里日本那边有人说过不当言论,还有在日同胞遇到治安问题的事儿也传得挺广。 两边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搞得不少人开玩笑说“这届网友比侦探还会分析”。 其实要我说,大家吵得厉害,根本原因是这篇普通的风光稿,撞上了不普通的时间点。 咱得搞清楚,最近到底发生了啥,让大家对一篇秋景文这么敏感。 就说11月中旬那几天,日本那边动静不小。 他们的首相说过些不合适的话,引发了不少人的不满,连日本自己人都不乐意了。 11月15日那天,近百名东京民众直接跑到首相官邸前抗议,喊着让首相道歉,说不想被卷进麻烦里。 不光老百姓,日本不少政界人物也出来反对,前首相都站出来说不该插手别人的事。 除了这些,在日同胞的安全问题也让人揪心。 今年1到10月,在日中国公民遇到的违法犯罪案件比去年多了不少,东京、大阪这些中国人多的地方案发率最高。 3月的时候,东京新宿区有中国留学生街头遇袭;7月大阪还有华人商铺被抢,有些案子到现在都没破。 这些事堆在一起,大家心里肯定有情绪,这时候看到发东京的美景,难免多想。 但咱换个角度想,新华社发风光稿其实是老传统了,不是专门挑这时候发。 2023年春天就发过巴黎的春景,写埃菲尔铁塔下的花开得有多艳;2024年夏天也发过悉尼的海滩风光,说当地人怎么避暑。 说白了,就是给大家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让咱们不出门也能看遍美景。 有意思的是,这边网友吵得热闹,日本的旅游业却偷偷盼着咱们能多去看看。 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占了他们入境游客的38%,是最大的游客来源。 自从两边关系紧张后,日本旅游业协会都急了,说要是游客再少下去,第四季度收入得少四成,不少靠中国游客活的小店都要关门。 航空公司也跟着犯愁,全日空都宣布12月要削减20%的中日航线,其他航空公司也在跟着减。 你看,这就是现实,不管政界怎么闹,老百姓的日子、生意还是要继续。 其实大家的争论,本质上是对两边关系的关心。 谁不想跟邻居好好相处呢?毕竟隔着一衣带水,贸易、文化往来从来就没断过。 日本的电子产品、化妆品咱们不少人在用,咱们的手机、家电在日本也很受欢迎。 2024年的时候,两边的贸易额就有3500亿美元,这么深的联系,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你要是刷到这篇秋景文,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是觉得景色美,还是会想到最近的各种事? 我倒觉得,网友的解读不管是哪种,都藏着一份期待。 期待两边能好好沟通,期待在日同胞能平平安安,期待不管有什么分歧,也能坐下来聊聊天,就像欣赏秋天的美景一样,多看看对方好的地方。 毕竟美景不分国界,老百姓想过安稳日子的心愿也不分国界。 与其纠结一篇秋景文的深意,不如盼着两边能尽快缓和关系,让想去赏秋的人能安心去,让做买卖的人能踏实做生意。 这样一来,下次再发类似的文章,大家就能安安心心看美景,不用再猜来猜去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5-11-13 东京:秋意盎然

0 阅读:37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