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了才敢说真话。美国前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结束三年驻华任期回到美国,在多场采访中毫不避讳地指出,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对华关税政策,从根上就犯了错 —— 核心是严重看轻了中国的决心,也找错了施压的方式。 这场关税风波的起点,是 2025 年初特朗普政府的激进操作,把原本 10% 的对华关税一口气提到了 145%,力度之大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波关税大棒不仅对准了中国,还砸向了欧洲、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的传统盟友,韩国的汽车、日本的电子元件、欧盟的机床都没能幸免。 这种不分亲疏的做法,直接让盟友们寒了心,欧盟公开表示这种关税破坏了自由贸易秩序,日本则依据相关规则拒绝配合,部分国家甚至对美国产品采取了反制措施,曾经被美国视作底气的联盟体系,凝聚力一下子散了不少。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压力,中国没有选择妥协。一方面通过对等调整关税、在相关国际机构维权等方式作出回应,另一方面悄悄调整了贸易布局,把东盟变成了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 沿线的合作也越做越顺,慢慢降低了对美贸易的依赖。 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从 19.2% 降到了 14.7%,关税带来的冲击被大幅稀释。 与此同时,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也超出了美国的预期,华为搭载国产芯片的手机重新回到市场,光刻机技术一步步取得进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也有不少亮眼表现,这些都让中国应对外部压力的底气更足。 反观美国这边,关税政策带来的反噬正在持续发酵。普通消费者最先感受到变化,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价格明显上涨,日常开支无形中增加了不少。 中小企业日子更难过,依赖中国原材料的工厂要么被迫停工,要么只能涨价维持,不少小企业直接倒闭,200 万个工作岗位面临消失的风险。 原本寄望的制造业回流并没有实现,反而出现了 GDP 可能损失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预警。 农业领域的惨状更是有目共睹。以前中国是美国大豆、玉米的最大买家,关税一开,中国转头从巴西、阿根廷进口,美国农场里的大豆堆成山,只能烂在仓库,玉米价格跌了一半,不少农民连拖拉机的油钱都赚不回来。 对华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 39%,出口额下滑 51%,农机制造、仓储运输等上下游产业也跟着受牵连,政府的临时救助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更让美国始料未及的是,这场关税战还动摇了美元的地位。以前各国贸易大多用美元结算,现在不少国家怕被关税牵连,开始尝试用人民币做生意,石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份额在上升,全球外汇储备里人民币占比也涨到了 3.2%。 而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更显尴尬,2016 年美国贸易逆差还是 7600 亿美元,到 2024 年已经飙升到 1.21 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伯恩斯的观察戳中了关键:美国不少人还在用老眼光看中国,忽视了中国的变化和韧性。这场基于误判的关税博弈,最终没有赢家,反而让美国在盟友关系、国内经济、货币地位等多个方面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