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曾几何时,奥运会是一张我们梦寐以求的,递给世界的名片。但今天,当那份狂热冷却,我们开始重新盘算这笔账。 1993年,当悉尼以两票优势夺走主办权时,代表何振梁泛红的眼眶,是那个时代中国渴望被世界听到的最佳注脚。 为了洗刷这份遗憾,北京变成了一个持续多年的“大工地”。整个城市都在为一场盛会服务,砸下的投资高达数千亿元。 这其中,鸟巢和水立方那一百多亿的建设费,其实只是零头。真正的重头开销,实则是那些服务于赛事的场馆搭建、组织接待事宜,甚至还涵盖运动员的食宿安排与医疗保障等方面。 可以说,2008年我们用一场极致的投入,完成了一次响亮的国家宣言。当年的地铁线路从4条猛增到十几条,高速路网通达,连远郊的水管都换了新的。 这林林总总的一切,皆化作了切切实实的利好,宛如润物无声的春雨,于悄无声息间润泽万物,让诸多事务焕发出勃勃生机。 对于北京市民而言,通勤效率显著提升。在日常出行中,单程通勤时间大约可节省40分钟,这无疑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宝贵时光。这份“奥运红利”,至今仍在惠及着这座城市。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那些惊艳世界的场馆,赛后运营一度要靠财政补贴。放眼全球,雅典奥运留下了沉重债务,里约的场馆甚至沦为流浪者的栖身之所。 预算超支,似乎成了奥运会的“标配”,东京和巴黎都未能幸免。这种只赚吆喝不赚钱的买卖,越来越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你看,如今人们的关注点变了。大家不再仰望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更关心自己身边的一亩三分地。 社区养老设施是否充足?这一问题关乎众多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其答案不仅影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成效,更反映出社会对老年群体关怀的深度。 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何时方能启动?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承载着往昔的记忆,居民们翘首以盼着它能旧貌换新颜,改善居住环境。家门口的卫生院,其医疗水平究竟怎样呢? 是能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还是存在着尚待提升之处?这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年轻人的工作好不好找?这才是大家真正想聊的话题。 比起再花几千亿办一场体育盛宴,大家可能觉得,把钱花在修好社区的篮球场上,来得更实际。 这种心态之变,实则映射出中国底气的变迁。往昔到如今,心态的微妙转换,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由内而外不断蓄积、愈发坚实的底气。 当今之中国,已然雄踞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之位。不仅在5G技术领域独占鳌头,凭借先进科技引领时代浪潮;更以卓越基建实力,将高铁延伸至海外,彰显大国风范。 冬奥会、亚运会、大运会……如今,我们已然告别缺少展现实力契机的往昔。在时代的浪潮中,展示自身强大力量的舞台如繁星般璀璨,俯拾皆是。奥运会那份“自我证明”的功能,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更何况,当年申办奥运,我们作为“规则接受者”,没少受折腾。 从鸟巢的设计方案改了十几次,到水立方泳池深度被挑刺;从场馆钢材的环保标准,到观众席座椅的间距,国际奥委会的审查细致到令人窒息。 我们自主建成的世界级兴奋剂检测实验室,曾一度未获认可。即便其实验室具备专业检测能力,样本仍被要求千里迢迢送往瑞士检测,令人无奈。 乒乓球规则的修订,跳水比赛预赛成绩归零,此类赛制变动犹如打翻了五味瓶,让人心头涌起复杂难言之感,百转千回,难以名状。 更不用说,火炬传递路线原本设计好的台北站,最终因政治算计而搁浅。 往昔岁月里,我们处于被动之境,身为规则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掌控之力,只能默默遵循既定的条条框框。现在,风向变了。 申办奥运的城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十几个,锐减到如今寥寥无几,以至于奥委会不得不把2024和2028两届主办权“打包”甩卖给巴黎和洛杉矶。 据传,国际奥委会曾寄望于中国再度扮演“救世主”角色,以解其困局。然而,秉持自身原则与考量,中国以温婉之态予以回绝。 这绝非退缩之举,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笃定与自信。它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是在纷繁世事中坚守自我、从容前行的底气。根本的问题,出在奥运会那套越来越玩不转的规则体系上。 当转播权、全球赞助这些核心收入的大头都被奥委会拿走,留给东道主的风险远大于收益时,谁还愿意当那个“冤大头”呢? 所以,中国如今的选择,其实是向国际奥委会发出了一记无声的提问:是时候修改你们的游戏规则了,否则,愿意陪你玩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参考资料:1.中国25年申奥路:何振梁为中国申奥两度落泪——2015-03-23 17:10 央广网 2.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天 让北京与全世界一起冲刺——2008年06月19日 10:0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