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一句话把莫迪冷汗都吓出来了,菲军参谋长表示:“中国是菲印共同敌人“!这句话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17 11:50:19

菲律宾一句话把莫迪冷汗都吓出来了,菲军参谋长表示:“中国是菲印共同敌人“!这句话一下子惹怒了印度,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赶紧表示,这种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毫无意义,不代表印度,两国之间的关系也不应该建立在对某个大国的敌对态度上。 在新德里的瑞辛纳安全论坛上,一场精心策划的邀约,最终变成了一次尴尬的外交风波。 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罗密欧·布劳纳公开喊话,将中国定义为菲律宾与印度的“共同敌人”,本想借此把印度拉入自己的阵营,结果却让新德里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口误。它暴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思路的正面冲撞:一方是菲律宾,急于通过制造“敌人叙事”来抱团取暖;另一方则是印度,始终将“战略自主”奉为圭臬。 这次碰撞并未催生什么新联盟,反而逼着双方重新回到现实,在一条更务实、对抗性更弱的轨道上校准了彼此的关系。 布劳纳的这番话,是一次处心积虑的试探。 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明确提议印度加入一个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组成的“Squad”安全集团,甚至还动了拉上韩国的心思,目标直指构建一个“反华统一战线”。 其底层逻辑直白且简单:只要存在共同的敌人,便可缔结盟友关系。这般逻辑虽显粗暴,却也在一定情境中揭示了某种现实的结盟法则。 马尼拉之所以如此急切,源于一种内外交困的焦虑感。于国内,马科斯总统面临重重困境。 既要应对经济下行之压力,缓解民众不满情绪;又需直面前总统杜特尔特支持者引发的政治挑战,可谓任重道远。 对外,尽管有G7国家的口头支持和美日澳的军事协作承诺,但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感受到的孤立和压力与日俱增,迫切需要一个新伙伴来分担风险。 价值3.75亿美元的“布拉莫斯”导弹订单,摇身一变成为菲律宾手中的独特筹码。这一订单仿若一把双刃剑,在国际博弈的舞台上,为菲律宾增添了别样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笔军火交易,更是一份“投名状”,试图用这份订单来“绑架”印度的立场,将买卖关系直接升级为战略捆绑。 然而,印度给出的回应可谓雷厉风行、斩钉截铁且清晰明确。其反应之迅速、态度之坚决、表达之不含糊,皆展露无遗。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不到一天就站出来澄清,称这种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毫无意义”,明确表示不代表印度立场。其核心观点振聋发聩:国家关系不应建立在敌视第三方之上。 随后,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作出了更为高级别的表态。其言辞或蕴含深意,在外交场域引发一定关注,后续动态值得持续留意。 他巧妙地表示,印度对现有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很满意,言外之意就是对那个指向性更强的“Squad”毫无兴趣。这背后,是印度雷打不动的“战略自主”原则在发挥作用。 更何况,现实的经济账本一目了然。中印贸易额高达540亿美元,规模宏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菲印贸易额仅21亿美元,在中印贸易额的庞大体量面前,着实相形见绌。 印度还没忘记,此前尝试限制中国投资和APP,结果导致本国吸引外资暴跌超过六成,电子制造业损失150亿美元。 为了一个遥远的南海争端,损害自己的核心经济利益,这笔账谁都会算。 地图也决定了优先级。中国是印度搬不走的邻国,拥有一条漫长而敏感的边境线。就在那年十月,双方才刚刚达成边境巡逻协议。 这份协议宛如一阵清风,试图为这场绵延五年的对峙局面降温,让紧张的氛围逐渐缓和。 正如总理莫迪所说,竞争不应升级为冲突。相比之下,近5000公里外的菲律宾,地缘分量显然不同。 印度的拒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马尼拉的“反华小圈子”计划上。这清晰地告诉世界:印度愿意当伙伴,但绝不当棋子。 这也恰好从侧面回应了中国外交部的批评——菲律宾受外部势力影响,为对抗“编造剧本”。 然而,这盆冷水并未使两国关系陷入冰冻之境。虽有凉意冲击,关系的脉络依旧在时光里延续,未因这一时的“寒意”而全然凝结。 与之相反,它推动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关系“校准”。这一“重校”之举,恰似精准调整的罗盘,让关系在新的坐标上寻得更稳固的方向。 印度明确划出了合作的边界:拒绝加入任何针对特定国家的军事集团,但在双边框架内,防务合作可以继续,比如提供导弹技术支持。 风波过后,两国的沟通渠道依然畅通,合作焦点迅速转向了更务实的领域,比如灾害管理、贸易往来和环境保护。 双方甚至还在印度洋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这标志着菲印关系从宏大的地缘对抗叙事,回归到了更健康、可持续的双边务实轨道。 参考资料:1.菲律宾试图拉印韩“入伙”SQUAD但无人回应,专家解读——2025-03-21 06:50·环球网 2.菲律宾拉印韩“入伙”SQUAD,无人回应——2025-03-21 08:14·环球时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