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已经基本看不到黑人,全是金发碧眼! 一眼望去,白宫里几乎全是白人面孔,金发碧眼成了标配。 非白人官员比例被压到了17%,而美国社会里非白人却已经占到了40%,一个“全白”的权力中心,与一个多色的国家现实,正面撞上了。 特朗普从来不避讳他选人的标准:忠诚第一,外形其次,团队里只要你对他“绝对忠诚”,哪怕经验不足也没关系。 于是,一群形象亮眼、背景富裕、军事或商业出身的白人男性,被一一选入特朗普的内阁,这不是巧合,是有意为之。 他说,“我想要那些已发家成功的人”,但谁来定义“成功”?在他眼中,成功往往意味着白人、富人、声势浩大。 于是,白宫的核心圈子越来越像一场“白富帅”的同乡会,有媒体直接讽刺,这不是内阁,是“白人俱乐部”。 而那些有色人种、女性、少数族裔,似乎越来越难挤进权力的门槛,2025年的白宫门口,挂着的不是“欢迎多元”,而是“门槛高高挂”。 还记得奥巴马时期的白宫吗?那时黑人、拉美裔、亚裔在内阁中都有代表,甚至超过了他们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那是一种态度:政府必须像国家一样多样。 拜登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创造了史上最多元的内阁阵容,几乎一半是非白人,而现在,特朗普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人员选用呈现“单色化”,还直接砍掉了联邦政府内部的“多元、公平与包容”项目。 这不是人事调整,这是政治信号,特朗普用行动告诉选民,他要回到那个“白人为主”的美国,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而是踩着油门往后冲。 美国社会本就充满种族裂痕,而现在,白宫的“全白阵容”更像是在裂缝上撒盐。 美国超过七成的白人家庭生活圈里几乎没有少数族裔,这意味着他们对种族问题的感知有限,而当白宫也变成了这种“白人圈子”的复制品,政策制定就难免带上偏见的滤镜。 一旦多元的声音被排除,少数族裔的需求就可能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 国际社会也没闲着,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经多次对美国的种族问题发出批评,一个自称“自由灯塔”的国家,如果连自身的多元都无法维护,又如何在世界上讲“人权”? 这场“白宫变白”的政治重构,不只是关于谁坐在权力中枢,更是关于谁能被看见、谁被代表。 随着美国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白人比例逐年下降,少数族裔正在成为“新多数”,但当权力依然集中在白人手中,政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就会越来越大。 特朗普政府对这种趋势的回应,不是拥抱,而是抵抗,他试图用一个全白的权力阵容,捍卫那个他熟悉的美国。 这种“身份焦虑”背后,是一场更深层的文化对抗,是在对抗一个多元、开放、变化中的国家形象,而这种对抗,注定是危险的。 白宫的颜色变了,但真正的问题远不止于此,这背后,是美国社会对“国家是谁的”的集体焦虑。 特朗普的选择,不只是个人偏好,更是他政治路线的延续:回归“传统”,坚持“美国优先”,维护白人中产的核心地位。 这条路走到哪里,会不会把美国带向更深的分裂?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代表不了多元的政府,终究也难以治理一个多元的国家。 白宫可以选择什么颜色的窗帘,却不能选择忽视这个国家的真实面孔,如果一个国家的权力中心只能容得下单一族群,那它终将被多样的社会现实拖着走,走向更多的不稳定。 白宫的“全白”不是偶然,而是特朗普政府精心打造的政治符号,它既是他政治风格的延伸,也是美国身份焦虑的放大镜。 权力的构成,终究要回应社会的构成,否则,裂痕只会越来越深,对于一个标榜自由与平等的国家来说,这样的“视觉差”,代价可能远不止于一届总统任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