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

顾议史实 2025-11-15 17:10:30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美方有些人喜欢把“去工业化”包装成战略选择,说白了就是:钢铁、机电、军工这些产业,附加值低、利润薄,不如搞金融、搞科技,钱来得快,还轻松。   但真相是,美国制造业的衰退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资本逐利的必然结果。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金融自由化大潮席卷而来,资本从工厂车间里逃出来,涌进了华尔街。   企业为了压缩成本,纷纷把生产线外包到海外,结果是,美国制造业GDP占比从1950年代的28%一路跌到现在的11%左右,整整缩水了一半还多。   别看美国表面风光,背后却是产业工人大量流失,制造业岗位从1979年的近2000万跌到现在的1270万。   波音这种顶级企业都因为过度外包,搞得飞机掉零件,质量危机一波接一波,这哪像一个工业强国,倒更像个“产业中转站”。   说美国战时可以“分分钟拉爆产能”的人,明显是把战争当电影剧本写了,工业体系不是快餐店,想开就开,想关就关。   真正的产能,不靠口号,靠的是完整的供应链、成熟的产业工人、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   先看人,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平均年龄45岁,年轻人都不愿意进厂,你让一群程序员回去拧螺丝,难度不亚于让大厨去修坦克。   再看链,美国在稀土、机床、电子元器件等关键环节高度依赖进口,F35战机升级项目因为稀土短缺被迫延迟,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写照。   不仅生产不稳,连装运都成问题,美国港口的装卸效率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这种节奏,别说“分分钟”,分几个月都悬。   换句话说,美国的“战时产能”更多是历史遗产的幻影,而不是现实能力的体现,钢铁厂不是老爷车,几十年不开,哪能说走就走?   反观中国,制造业不是靠“便宜劳动力”撑起来的,而是靠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工程师红利和持续的技术创新。   中国不仅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还在光伏、电动车、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这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孤岛”,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工程,从上游材料到中游加工,再到下游组装、物流、销售,环环相扣,形成了全球最密集、最灵活的供应链网络,这种系统能力,不是三五年能复制的。   美国虽然嘴上说要制造业回流,但实际推进困难重重,特朗普政府时期打了一轮关税战,结果是苹果、特斯拉这些公司纷纷申请豁免,因为没有中国的零部件,他们连产品都造不出来。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可以不喜欢中国制造,但你离不开它,至于那位美籍华人说钢铁、机电、军工是“低附加值”,但这个判断本身就值得打个问号。   钢铁是低附加值?那为啥德国、日本还死守着高端钢材领域不放?军工是低附加值?那F35一架上亿美元的价格,是不是也低得离谱?   所谓“高附加值”,本质上是系统价值的体现,中国之所以能在全球制造链中站稳脚跟,就是因为它不光能生产,还能整合、创新、迭代。   在稀土、光伏、造船等领域,中国已经形成“黑洞效应”,也就是说,全球产业链越转越离不开中国。   而美国的问题在于,它的资本太短视,一项产业,如果回报率达不到15%,投资机构根本不看一眼。   但做制造业,哪有那么高的利润?这就形成了死循环:投资不够,技术不进,产能下降,再想重建,代价更高。   这场围绕“战时产能”的争论,其实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工业根基到底重不重要?美国这些年,把制造业当成弃子,如今想靠一声令下就让产能满血复活,太理想主义了。   而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不管风浪多大,始终把制造业当成国家的经济支柱,从全产业链布局,到技术自主创新,再到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而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真正的工业强国,不是靠“开关产能”的幻想,而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坚持,战争不是靠意志打赢的,是靠实力撑起来的,工业体系,一旦断根,就不是“分分钟”能补回来的。   所以,别再把“战时产能”当成压箱底的王牌了,现实不是好莱坞电影,只有脚踏实地的制造能力,才是国家真正的底牌。

0 阅读:1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