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白宫传来消息!   43天,这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府停

顾议史实 2025-11-15 14:07:43

就在刚刚,白宫传来消息!   43天,这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府停摆。   白宫刚刚确认,总算靠一纸临时 拨款法案让政府“重新开门”,但这不是什么胜利,这只是把问题往后拖到2026年1月30日而已。   别高兴太早,因为白宫自己也承认:这场政治闹剧留下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已经开始反噬了。   这次停摆的导火索,说穿了,就是国会里共和党和民主党在预算案上的互不妥协,医保补贴、移民政策、军费分配、教育开支……每一项都成了彼此“卡脖子”的工具。   特朗普回归白宫后,打出了“财政紧缩”和“削减联邦开支”的口号,想要重塑共和党传统的“小政府”路线。   但问题是,他提出的方案过于激进,民主党根本不可能让步,比如,特朗普主张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但这正是民主党最不能退让的底线之一。   于是,国会谈不拢,预算案过不了,政府就只能停摆,听起来像是一场“制度博弈”,但实际上,是4200万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援助被暂停,是100多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上岗,是整个国家的基本运转踩了急刹车,这不是政治游戏,这是全民陪绑。   白宫数据显示,这次43天的停摆,直接让私营领域损失了6万个岗位,每周经济损失高达150亿美元。   而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算,整个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在70亿到140亿美元之间,这已经足够美国建一艘“福特级”航母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损失有一部分是不可逆的,比如,受影响的小企业因为现金流断裂而倒闭,联邦项目中断后再也无法重启,民众的消费信心一旦跌下去,要恢复回来需要数月甚至更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立刻下调了美国第四季度的GDP预期,认为可能会跌破1.9%。   而密歇根大学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回到了2022年中期的低位,美国劳工部同时报告,失业预期在持续上升,尤其是在政府相关行业和支持服务领域。   一个政府停摆,牵动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神经。   而且美国停摆不仅是内部问题,它的外溢效应已经波及全球,如果美国政府停摆持续两周以上,欧盟GDP就可能损失高达40亿欧元,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现实的联动效应。   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国财政管理的信任正在下降,过去美国国债被认为是“最稳的避风港”,但现在,谁还敢百分百相信一个可能随时“自己关门”的政府?   美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势”,在一次次政府停摆中被消耗殆尽,国际社会开始质疑:一个连自己财政都规划不清楚的国家,凭什么指导全球经济秩序?   很多美国学者早就指出,政府停摆已从偶发事件演变为一种“制度惯性”。   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联邦政府已出现过22次“部分停摆”或“预算断裂”,而这种危机往往发生在两党对峙加剧、总统与国会不同党的时期。   换句话说,只要政治极化不被打破,政府“关门”这件事就永远存在于日程表上。   特朗普的回归,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极化,他在任期间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停摆纪录,同时也把政府推向崩溃边缘。   而这次的临时拨款法案,只能维持到2026年1月底,也就是说,距离下一轮预算“拉锯战”,只剩下不到三个月时间。   这是一个制度性病灶,不是短期能治好的小感冒。   美国的政治极化和财政混乱,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制度自耗”的风险,一个国家一旦让政党斗争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哪怕经济体量再大,也终将陷入内耗。   我们不唱衰美国,但必须看清现实,超级大国的光环,不是靠武力和话语权维持的,而是靠制度的稳定性和治理的可信度,美国正在亲手撕裂自己的“制度招牌”。   这次白宫传来的“好消息”,其实是一个警钟,政府虽然重新运转了,但临时拨款的时限像一根倒计时的引线,随时可能再次点燃下一轮停摆。   更大的问题是,从这次政治僵局中,美国并没有吸取教训,也没有提出任何结构性改革,只是在“拖”。   拖时间,拖财政,拖责任,而这一切的代价,最终都会落到普通美国人头上。   长期来看,美国如果不解决体制性裂痕,也就是两党恶斗、财政机制失控、民众信任流失,每一次停摆都将是国家信用的一块“腐蚀斑”。   而当这些斑点连起来,美国所谓的“制度优势”,就将沦为国际社会眼中的“制度风险”。   这一次,白宫的门虽然重新打开了,但美国的未来,却变得更加不确定。    信息来源:视频丨特朗普签署临时拨款法案 美政府结束“停摆”——央视新闻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