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石案中,叛徒蔡孝乾确实没有直接供出陈宝仓,但这位国民党中将最终暴露的细节,比谍战剧更惊心动魄。 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那时候,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保密局到处抓人。吴石是国防部参谋次长,表面上效忠国民党,实际上早就秘密为中共提供情报。他从大陆带过去的重要军事资料,包括部队部署和防御计划,都通过隐秘渠道传出。 蔡孝乾是台湾地下党的负责人,本来是老革命,参加过长征,可惜在1950年1月被捕后变节。他供出了朱枫,这位女同志是吴石的联络人,朱枫被抓后,保密局顺藤摸瓜找到了吴石。 吴石的暴露不是蔡孝乾直接指认,而是从蔡孝乾身上搜出的纸币,上面有电话号码,关联到朱枫的女婿,从而牵出吴石。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一看“吴次长”字样,就判断是吴石。 特务们搜查吴石住所时,发现了夹在地图册里的手写情报,这张纸上记录着台湾中南部守备区的部队番号和工事位置。笔迹专家一比对,发现跟陈宝仓的军粮调拨单一样。 陈宝仓是第四兵站总监,国民党陆军中将,他负责后勤补给,利用职位收集情报,手写这些资料是为了避开打字机的痕迹。结果这份没销毁的材料成了关键证据。蔡孝乾的叛变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了整个网络,但陈宝仓的暴露纯属意外。 吴石案的后续影响波及两岸。国民党借此案推行戒严,强化反共宣传,台湾社会笼罩恐惧。中共方面,损失了重要情报源,台湾解放计划推迟。陈宝仓的家人后来在香港生活,骨灰运出后,安葬大陆。 历史研究者通过解密档案,还原了细节,比如吴石的潜伏从1946年开始,他在北京时就传情报。蔡孝乾的叛变细节,在台湾档案中记载,他被捕后几天就全招,提供了名单和联络点。 朱枫的坚贞,在狱中没透露关键。陈宝仓的暴露纯属巧合,如果吴石销毁那张纸,就没事儿了。吴石等人的事迹,成了教育素材,强调忠诚和谨慎。蔡孝乾死后,没人纪念,他的选择成了反面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