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首相发声也不管用!为了安世公司,中国用新招:不怕把事闹大。2025年11月,中荷半导体博弈因安世事件升级,中国直指欧盟斡旋,打破“一对一”谈判僵局。 斯霍夫声称中国“同意恢复出口”实为文字游戏。中国官方明确回应:仅同意荷兰派员磋商,未承诺任何实质让步。这种“先谈后判”的策略,既符合国际磋商惯例,又避免被扣上“妥协”帽子。 反观荷兰,试图用“程序有效”的模糊表述掩盖己方违规操作——其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安世半导体收购,却拿不出具体证据,被欧盟内部质疑“滥用规则”。 2025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数据显示,荷兰光刻机出口对中国依赖度仍超30%。中国此时施压欧盟介入,实为“借力打力”——通过欧盟内部压力迫使荷兰让步。若欧盟27国形成“挺中派”,荷兰将面临“孤军奋战”困境。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的“观望”态度暗藏玄机。她既不敢得罪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又需维护欧盟权威。若她最终选择“模糊表态”,可能激化中欧矛盾;若明确支持荷兰,则可能引发其他成员国反对——毕竟德国、法国等国正与中国洽谈新能源合作。 中国此次策略与2023年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形成呼应。当时中国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成功施压,此次直接要求欧盟介入,可视为“升级版”应对手段。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让欧洲政客意识到中国“不怕事”的决心。 荷兰国内鹰派势力陷入两难。他们既想借安世事件谋取政治利益,又担心过度刺激中国导致半导体合作受阻。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其谈判策略漏洞百出——既无法提供实质性证据,又拒绝中国提出的“实质性行动”要求。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经历“去政治化”趋势。2025年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报告指出,78%的企业反对将供应链问题政治化。中国此次坚持“按规则办事”,既维护自身权益,又契合行业主流声音,让荷兰的“政治操作”显得格格不入。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规则与政治的较量。中国选择“不怕事大”的底气,源于对国际规则的自信和对自身实力的底气。当荷兰还在玩弄文字游戏时,中国已用行动证明:在规则框架内争取权益,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至于冯德莱恩的最终选择,或许将成为中欧关系的新风向标——是继续“各说各话”,还是回归理性对话?答案,就在不久的将来。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