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务部兼工业开发部长先是狂妄宣称,印度不需要中国投资建厂,看不上中国企业的投资,没过多久就改口,称可有限制接受中国投资,且仅限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端产业。这波反转操作,2025年7月至8月间在国际舆论场掀起不小波澜。 时间线清晰展现印度的纠结。2025年7月15日,该部长在印度商工部例行发布会上公开表态,称印度制造业已能自给自足,无需中国投资。可仅过一个月,8月22日《经济时报》就披露,印度跨部门工作组批准了五六项中企投资提案,且明确仅限高端产业。 背后是印度难掩的产业短板。该国喊了多年“自力更生”,但芯片自给率至今不足5%,高端芯片几乎全靠进口;AI领域核心算法依赖美中企业,本土企业仅能处理基础数据标注。2025年推出的半导体印度计划,拨款100亿美元却迟迟不见实质性进展, Vedanta与富士康的合资芯片厂仍停留在奠基阶段。没有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支持,印度的高端产业梦如同空中楼阁。 印度给出的投资条件堪称苛刻。根据其公布的规则,中企在合资公司持股最高不得超过24%,且需无条件转让核心技术,中国公民不能担任关键行政职务。更离谱的是,即便是符合条件的投资,中方技术人员签证审批也设置高门槛,需提供10万元以上银行流水,且审批时限无明确规定。 这样的营商环境,早已让外资苦不堪言。2025年2月,德国大众收到印度14亿美元天价税单,被指控通过零部件分批进口规避关税,而该模式2011年就获印方许可。韩国起亚也未能幸免,同期收到近1.7亿美元税务追缴通知。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沃达丰税务争端拖了13年,凯恩能源纠纷耗时14年,印度“外资坟墓”的名号绝非空穴来风。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5年印度一季度FDI总流入同比增长12%,看似亮眼,实则净FDI从101.3亿美元暴跌至3.5亿美元,跌幅高达96%。这意味着外资虽有流入,但更多是短期投机,长期实体投资纷纷撤离。即便印度财政部7月的经济调查报告明确敦促吸引中资,可歧视性政策让中企望而却步。 中方也早有应对。2025年起,中国强化对印关键技术出口管控,稀土加工、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等被列入限制清单。这并非针对印度,而是对技术安全的必要保护,毕竟谁也不想重蹈外资在印被随意拿捏的覆辙。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中国网友吐槽“又想要技术又想卡脖子,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也有外媒点评“印度的政策矛盾,本质是野心与实力不匹配”。确实,印度既想借助中资实现产业升级,又怕技术依赖,这种既爱又怕的心态,让其政策左右摇摆。 展望未来,若印度不彻底改善营商环境,取消歧视性条款,所谓的高端产业合作只能是镜花水月。中企早已不是当年盲目出海的状态,对于风险高、限制多的市场,必然保持谨慎。毕竟,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与公平对待,而非单方面的索取与限制。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