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中国没中标!泰国高铁选择日本人建设,建成后让泰国欲哭无泪。一辆贴着“测试中”

柳淮蕊 2025-11-10 23:37:23

幸亏中国没中标!泰国高铁选择日本人建设,建成后让泰国欲哭无泪。一辆贴着“测试中”的日本高铁,顶着“时速300公里”的名号,居然被摩托车轻松超车。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哪是高铁,分明是带铁轨的观光车,日本高铁的脸,算是被泰国这项目按在地上摩擦了。 这事得从十年前的竞标说起,2015年泰国要建曼谷到清迈的高铁,中国当时带着成熟的技术、低息贷款方案,连“大米换高铁”的灵活合作模式都摆上了桌,按评分规则本来十拿九稳。 结果日本横插一脚,直接开出低于成本30%的报价,还拍着胸脯承诺技术转让、后续维修费打折,硬是靠这套忽悠人的话术抢走了项目。 泰国当时觉得捡了大便宜,巴育政府甚至对外宣称“日本对中国扳回一局”,可他们不知道,这低价背后藏着多大的坑。 日本新干线虽说1964年就运营了,可真到了泰国的地质环境里,根本玩不转,更别提那低到离谱的报价,明眼人都知道要么偷工减料,要么后续漫天要价。 果不其然,项目一开工就露了馅,原本800亿泰铢的合同价,日本做完预算直接涨到4200亿,翻了整整5倍,理由是地质复杂、工程难度大。 泰国不答应加钱,日本就开始耍无赖,要么停工扯皮,要么偷偷换劣质材料。 今年9月的最新进度显示,这条原计划2023年完工的高铁,到现在才完成40%,第一阶段曼谷到披集段还卡在资金问题上没实质动工,第二阶段更是连影子都没有,照这速度,再等十年都未必能通车。 更离谱的是技术上的拉胯,日本连地基沉降这种基础问题都解决不了,测试时车厢还出现了裂缝,为了省钱连轨道钢材都用次品,时速从承诺的300公里一路砍到180公里,真跑起来恐怕还不如快速列车。 这不,11月的测试现场就出了笑话,摩托车都能超车,可见实际速度有多惨淡,这哪是建高铁,分明是给泰国挖了个吞金大坑。 泰国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看看邻国老挝的中老铁路,再看看印尼的雅万高铁,对比太强烈了。 雅万高铁作为东南亚第一条高铁,2025年10月刚满运营两周年,累计运送旅客都超过1125万人次了,日均开行62列,从雅加达到万隆只要46分钟,以前开车得3个多小时。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建得快,还搞属地化运营,培养了近600名印尼籍技术人员,现在动车基本都是印尼人自己驾驶,中方只做监护,连车票都在推进本地化生产。 再看中国和泰国合作的廊开线高铁,虽然也受疫情和融资影响延误了,但6月第一阶段进度已经到43.79%,整体35.8%,泰国内阁还批了第二阶段3413亿泰铢的预算,计划2030年全线通车,能直接连上老挝到昆明的高铁网,成为物流枢纽。 同样是在泰国,中国项目稳扎稳打,日本项目烂尾扯皮,谁靠谱一目了然。 日本其实这套路根本不是第一次用,纯属把东南亚国家当冤大头,印度那高铁项目2017年就被日本拿下,结果7年过去了只建了10公里,拆迁纠纷闹个没完;越南、缅甸的铁路项目也是,日本抢到手就搁置,最后这些国家还得回头找中国救场。 他们就是靠低价抢标先把项目攥在手里,再靠拖延工期、追加投资榨钱,实在榨不出来就摆烂,反正自己稳赚不赔,亏的是当地的时间和金钱。 泰国现在就被架在火上烤,想停项目得赔天价违约金,想继续建就得不停砸钱,2025年2月佩通坦政府还想找中国帮忙,结果8月总理又被免职,政局动荡更让项目雪上加霜。 泰国民众看得最清楚,看着老挝的中国高铁又快又安全,再看看自家高铁的烂摊子,网上全是“当初为啥不选中国”的吐槽,这后悔药真是没地方买。 更讽刺的是,日本当初承诺的技术转让根本没兑现,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技术短板。 泰国的热带气候、多山地形,日本新干线技术根本适应不了,连基础的轨道稳定性都保证不了,只能靠偷工减料凑数。 而中国高铁早就经历过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从寒冷的东北到湿热的南方,从高原到丘陵,技术成熟度全球公认,海外项目也都是全产业链输出,从设计、施工到运维一包到底,根本不会出现“建一半撂挑子”的情况。 就像雅万高铁,不仅速度达标,还能融入当地文化,车站商铺全是本地特色,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带动了就业,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共赢。 这么看来,泰国这事给所有想搞基建升级的国家提了个醒:选合作伙伴不是看报价多低、口号多响,得看真本事、执行力和诚意。 日本那种“低价陷阱”看似诱人,实则是饮鸩止渴,最后只会拖慢发展节奏、浪费宝贵资金。 中国当初没中标曼谷-清迈线,现在看反而是件好事,免得被这种烂摊子拖累精力,反而能集中力量把廊开线、雅万高铁这些项目做好,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 2025年正是中泰建交50周年,泰国要是真能吸取教训,好好推进和中国的高铁合作,说不定还能挽回点损失。 可要是还抱着“便宜没好货”的幻想,那未来的交通梦,恐怕只能被日本高铁和摩托车的超车画面反复打脸了。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